标签:
北京晚报闲事杂谈 |
分类: 闲事儿 |
实习生)
电台文艺部传奇
蔡岫@北京晚报
看了本写电视台实习生的书,矮马,那种脑子不够使的感觉跟我去电台实习时候是一样一样的。
话说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当我推开某市电台文艺部的大门——我还以为进入了时间黑洞,屋里一片乌漆八黑的。适应了一会儿光线才发现这其实是一间豁大豁大的屋子,只是玻璃和纱窗不知道几百年没拾掇,都透不过什么光来。屋子得有个几百平,但桌子不是写字楼式的摆放,而是一圈溜边儿放,中心位置再集中放一批桌子,看上去古老而怪异。据说马上要搬新楼了,所以大家也就不讲究了。看得出办公室里上座率很高,前辈们都趴在桌上奋笔疾书或看着什么资料。带我进来的老师是隔壁办公室的,本来想带我走一圈,跟大家打个招呼,但她东张西望了一阵,把我交给部门李主任就跑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办公室人员组成实在是太复杂,一屋三十多口子人里,有白发苍苍有跟我差不多大的,有铁饭碗(正式编制)有台聘的部聘的,有实习的有临时工有借调的,有领导有顾问有不挂名但其实管事的……带我过来的老师完全不知道先叫谁、怎么叫才好,干脆就闪了。话说,三十多人都够一个戏班子了,何况一个部门经费有限,给哪个节目不给哪个,哪个节目不咋地也得保留,谁谁成天不干活也不能动,水可深了去了。
李主任挺和气,让我先跟一个做文艺知识节目的老师整理资料,再负责收收听众邮件。我很幸运,电台有食堂,开水间很近,有专门打扫卫生的,不用像一般实习生似的扫地打水打饭,背负“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俗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压力。按我爸当时的训话,我只要每天多做事少说话就行,切忌给人家添乱。但我不动敌动啊,一次一个还不怎么熟的年轻老师,她是专做播放新歌节目的,让我以后帮她看着点她桌上的CD,别让其他同事拿走。她愤愤不平地说,这都是唱片公司送给我个人的,不能归部门。我困惑,这怎么看啊,我能拦住谁啊,只好敷衍地“哦”。部门有个大美女,小脸儿大眼睛声音甜美,还是音乐学院的高才生,专门负责一个普及古典音乐的节目。但听了几次,我这不懂音乐的人都发现她张冠李戴了,我唯一熟悉的老柴的某个选段,她还给说成德沃夏克了。听众经常来信纠错,有时候主任提醒她,她一定会说,我就说嘛,都是那谁谁把稿子给我写错了。此时往往四下寂静无声。
实习一周的时候,感觉状态还挺平静,不像有的同学经历得那么波澜壮阔,直到我看见了一个人。此人是我们学校另一个系的师姐,全校有名的御姐,我只见过她一次笑,还是冷笑。刚来时候没看见她,是因为她被派了个活儿去外地了。此时的师姐看了我一眼,我当然知道我这样的小角色在她眼里就是零,但奇迹出现了,看到我和同事在说话,她居然很温和地笑了,还问我,去不去食堂吃饭?我困惑地说好。当然,真到点儿去食堂的时候,她早没影儿了。很快我也发现,平时身边没同事没领导的时候,她从来不理我。有一次我们那几个桌子只剩我和她的时候,真是死亡一般的寂静,我屡次想试图打破这种尴尬的气氛,都被师姐冰刀一样的眼神给扼杀了。师姐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待人方式,让我这个从小生活简单的人感到压力山大。更可怕的是,师姐是主任面前的红人儿,能吃苦肯干活,脑门儿上就俩字:留台。据说她已经挤走一个颇有实力的竞争者了,被她看不顺眼一定会死得很惨。好在我只是大二的游客类实习生,只求实习结束领导给份过得去的实习鉴定。师姐真给面子,偶尔给我几个白眼,绝不舍得浪费力气对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