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译”得太远

(2006-11-04 23:23:49)
标签:

杂谈

分类: 晚报“拍砖”栏目(已结束)

“译”得太远

《北京晚报》    日期:2006-11-01 12:01

ALEX

从远古以来,世界就好像被分成了两半——东方,西方。分在两边的人们千载以来,隔海相望。而真正的障碍并非汪洋大海,而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语言。

面对语言造成的沟通障碍,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翻译,而翻译又是一把双刃剑,好坏参半。我们的翻译习惯直接从总体上决定我们翻译的效果和质量。翻译以意译、音译和音意结合为主,而音译和意译结合似乎是中国的独创。以英语为首的拼音文字,只有“音”而没有“译”。对于人名地名,特有的事物名称,英语都将其原始发音直接纳入其词汇。这样,当他们与持此语言的人就此进行交流的时候,不会有任何困难。而且,也符合语言的基本特性:交流。而汉语的习惯是音“译”,其核心在“译”上。但就人名地名和特有的事物名称而言,其发音代表其惟一的意义,任何声音上的改变都使其翻译与本意大相径庭,最终导致听话人不知所云。

英语的翻译习惯目的是:交流,而汉语的翻译习惯目的是:介绍,旨在于向中国人介绍外来的事物。这由百年前中国国门初启,当时的翻译家在对众多外来事物的翻译中而疲于奔命的现实所决定的。今天,时过境迁,中国在了解外来事物的同时更需要和外界交流,而旧有的翻译习惯往往适得其反。

:sashimi(生鱼片)spaghetti (意大利面)pasta(通心粉)。如果,说英语的人与说汉语的人同到意大利,点餐时,英文“翻译”和意大利文的发音完全一致,交流上不会有任何障碍,而汉语的人则除指点菜单上的照片外,别无他法。汉语翻译的意大利面、通心粉、生鱼片等,旨在于向中国人解释,而不是旨在和外界交流。英文通过将其原始发音直接纳入其词汇,轻松交流。

教学中,谈话中,中国人常常面临此窘境,自己明明知道此地此人,但在听到英文时却无法将其与自己早已熟知的联系起来。我一直感觉汉语对一些人名地名的翻译匪夷所思,例如:Sherlock Holmes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家喻户晓,而在中国他先丢了名,又改了姓,变成了:福尔摩斯。大家比较一下:Sherlock”—不知去向,“Holmes”成了“fuermo si”,“hol”变成了“fu”。诸如此类不胜枚举:Dracula(吸血鬼)MobyDick(白鲸)Frankenstein(科学怪人)Truman(杜鲁门)……以上的名称均在世界上家喻户晓,在大多数国家包括同是亚洲国家的韩国和日本,人们都以英文原始发音为准,而只有在中国是大相径庭。这样中国与世界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加深距离,即知其事,而不知所云。

汉语对某些地名的翻译无标准可言,如:NewZealand(新西兰)中的“new”被意译“新”,而对于NewYork (纽约)的同一个字“new”又被音译为“纽”。这就如同,把“南京”译为NanJing,而“北京”则成了“BeiCapital”。

汉语的对外翻译,不论是否可译,一律照译不误,造成误解。如:白酒,译为:whitewine,恕不知通常“wine”是只以葡萄为原料的。而日语中的清酒,英文则直接用起原始日文发音“sake(pronounced:saki)。同样的如Vodka,都没有意译。

汉语的翻译应当效仿日本和韩国,他们在进入20世纪以来,大量直接引入外来语发音,使之与世界直接接轨,对他与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灵活自如。

今天的中国已经从百年前对世界的旁观者、学习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而汉语的翻译习惯也应由被动的介绍变为积极的交流沟通。为了能让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现在是该改变翻译习惯的时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