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论坛主题:
坚守与放任
艺术的方向似乎总是不清晰的,金马奖对本土电影文艺性的坚守,似乎成了对华语电影市场的桎梏;流行歌曲放任自流,却远离艺术奔低俗而去……(本栏目投稿邮箱caixiu@bjd.com.cn)
青砖
金马奖:艺术坚守还是固步自封?
丁 炜
11月20日,第47届台湾金马奖遭遇了强烈的冷空气,在观众眼中看来本应是陪太子读书的最后都成了大赢家,而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和演员却成了打酱油的,看陪读们在台上泪奔,上谢天下谢地。打着华语电影奖的名号,但看看整个金马奖获奖名单,除了《十月围城》、《狄仁杰》及《艋钾》,其它的电影别说看过,甚至都没听说过。
也许,观众大可不必为此伤心费神,金马奖评判视角的“小众化”路线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一直把对电影本土化艺术气息的追求奉为圭臬。就像香港金像奖注重商业化,大陆金鸡百花倾向于主旋律一样,都有其自身的评判立场,只要这个信念不变,金马奖就会不断让我们大跌眼镜。尤其在台湾电影日渐低迷之时,他们更需要扶持本土电影和电影人,以期为日后的电影发展注入生命力,有点私心也可以理解。
到底是狭隘的本土保护主义,还是对电影艺术的坚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从某种角度,金马奖一直对文艺类电影偏爱有加,在商业化和文艺性的取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文艺性,其评判标准从来不去一味迎合商业需求,更不以商业成败论好坏,只是一心一意支持文艺电影,这种对电影艺术的本真追求是值得赞许的。台湾文艺影片曾经是华语影坛的领军,它被人熟知的往往也都是一些温情的文艺片,他们的作品总是贯穿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有一种淡雅恬静的情感贯穿始终,特别是对感情的描写尤为细腻,而且总是能把本土的文化气息恰如其分地融入影片。像此次获奖的一些影片,都带有浓厚的本土生活气息与色彩,以最贴近生活的姿态和角度描写了当地的乡土人情,以及人性与情感之间的纠葛。所以说,对电影艺术的偏爱不能成为我们诟病金马奖的口实,相反我们还应该给予尊敬,在华语电影被虚假票房支撑起来的“伪繁荣”时代,这份坚守实在难得。
遗憾的是,文艺片虽是最真的电影艺术,但在商业化潮流的今天,它已不再是市场的主流,而且还渐渐被遗忘和漠视。酒好也怕巷子深,没有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和包装,再好的作品也不过是一盘废胶片,有市场的电影不一定是好作品,但好作品首先得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行,否则,一切艺术只是空谈。艺术性和商业化并不冲突,而且还可以相互映衬,这方面的例子不是没有。客观地说,金马奖对艺术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其过分自我的保护却有点狭隘了。电影拍出来不是自娱自乐的,而是要给更多的人去看,如果固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而无视市场发展规律,不但艺术难以自保,估计连拍电影的劲头都耗没了。F105
红砖
流行歌:放任自流还是回归艺术
无名草
王力宏的新曲《美》,开头部分大概唱了七八句“你那么美”,歌词简单、重复得让人想撞墙,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大批无聊甚至低俗的歌曲。
优秀的歌曲总能以动听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获得听众的青睐,当我们还在欣喜若狂地沉溺时,平庸恶俗的音乐垃圾猛涌进来,滥竽充数的低端货意淫且充斥着整个社会。例如《爱情买卖》不但歌名露骨,歌词更是低俗,比起《美丽的神话》中那句“万世沧桑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潮起潮落始终不悔真爱的相约”可谓是天壤之别。不堪的还有罗志祥的《狐狸精》,整篇的污言秽语不适宜在本文里重复,“讨厌”、“狐狸精”、“快滚一边”在歌词里就属于比较文明的语言了。
关于低俗歌曲的种种举不胜举,像前几年火爆的《老鼠爱大米》、《香水有毒》、《狼爱上羊》、《白狐》等曲,早已经不起时光的锤炼而消失在华语乐坛。这些恶俗不良之风是一种精神的垃圾和文化的糟粕,面对着奄奄一息的音乐市场,你们还要作孽多久?当前社会人心浮躁,很多人急功近利地想要一曲成名;没有门槛的平民选秀,让想唱就唱想写就写的游戏者随便参与;再加上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这些低俗的作品充斥群众的耳膜而达到炒红的目的,全然不顾音乐的审美作用及对社会的影响。
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一大批低俗歌曲像病毒一样入侵听众的耳朵。而其中一大部分丝毫没有艺术与文学性的作品,对于听众的审美是种残害与侮辱。21世纪成了娱乐至死的年代,那些脍炙人口的动人歌曲也离我们远去,能够给我们音乐审美,陶冶我们情操,让人产生共鸣的歌曲寥寥无几,可以听到好的作品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F105
北京晚报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0-11/23/node_124.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