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如何向善之前,不能重现如何与人交恶。
一个公益广告的细节
蔡 岫
中央12频道经常播放这样一个节目,两位乘客在公车上吵架,吵架的每个字都说得特清楚,什么“不长眼”,“不说人话”,直到片尾一个老爷爷出来劝架,说了一句“心宽就不觉得挤了”,观众才看出来是个公益广告,不然还以为是一个教人吵架的节目。
每个公益广告出发点必然是美好的,旨在维护公共秩序,遵循法律,关爱人性。但在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更加要求品位的高雅,这种高雅其实就是艺术性,照顾观众的审美需求,既不能上纲上线的说教,低估观众的智商;也不能过于写实,把丑陋的现象原音重现,让那些可能还不具备分辨能力的少年儿童误入歧途。
我国公益广告起步比较晚,“创意”问题尤其是软肋。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的作品,但是公益广告模式化、口号化、单化的问题始终存在。“公车劝架”这则公益广告没有输在前两点上,而且可以说最后一句“心宽就不觉得挤了”让人颇有回味,却输在了“简单化”上,而这种简单是完全可以灵活改变的,只要创作人员的思路稍微开阔一点。“公车劝架”一开始是两个人在龃龉,其实,只要使用经过特殊处理的、频率非常快的声音(这在电视节目里并非新生事物),听出来在吵架即可,完全不必要吵架纪实,令人徒生困惑。
很多观众在承认公益广告越做越好的同时,也感到能受到心灵触动的作品少。为什么站在与人向善的出发点,具备独特的创意,还不能触动人的心灵?也许就是因为一些细节处理的不得当,破坏了作品的完美,降低了整个作品的水准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