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圆明园模型蔡岫人物 |
分类: 晚报“名家版”(已结束) |
你可以说,微缩只是一种技术,是把原有的造型按比例缩小成模型。但是李俊阁的圆明园微缩景观,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没有人可以模仿。看到它,心里只觉得无限震撼。
“春有百花望秋月,夏有凉风听冬雪”,在我们品味四季的时候,李俊阁却整日整夜地拿着铁尺,围着圆明园西洋楼的废墟测量、计算、研究,他眼里的春夏秋冬,都只是美丽的圆明园背后更迭的风景图,他惟一的渴望,就是复原圆明园建筑的风貌,它的每一个雕梁,每一个花纹,它的每一寸肌肤。于是,历经了李俊阁几年的心血铸就,一座美轮美奂的西洋楼微缩景观出现在我们面前。
又见圆明园
———访微缩景观艺术大师李俊阁
蔡岫/文
李俊阁,这个已过70的老人,在他的工作室里带着我们围着他的1比60的西洋楼微缩一圈又一圈地看,指点精彩之处。乾隆年间兴建的西洋楼是朗世宁、王士诚等人设计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整个西洋楼的建筑重点有九处,譬如整个建筑中心的远瀛观(即人造喷池),远瀛观南面的观法(即皇帝坐的看喷泉的宝座)。在李俊阁的微缩里,我们又看到了这些传说中的美丽景致。
十项全能的李木匠
李俊阁1935年出生于哈尔滨,他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断续的小学课程,让他除了几句被迫学的日语,脑海里一片迷茫。终于读完小学的时候,李俊阁和同学们个子都老大了。李俊阁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为了养家,1950年他便工作了,在吉林省农安县建筑工会当学徒,学到很多手艺及工作经验。一个意外的机会,他见到已在中学任教的小学班主任,并在老师的帮助下上了中学。1952年,他调到中央建材部,由工人升为工长,主管木结构木模板工程。
1960年,李俊阁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 4949部队升为符号军衔,执行军事设施建筑工程地形测绘、军事地形设施沙盘、隐秘工程。在这里,李俊阁又学到了机械、钳工、板筋等技术,计算、力学等知识。尤其练就了好眼力和一定分析能力。军事实地训练中,他可以带领团队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从目测、制图、文字描述到搭浮桥的全过程。部队十分器重李俊阁,想让他一直留在部队,但李俊阁为了照顾爱人和三个小孩,复员转业,后来跟爱人一起到了北京市文物局。那时的李俊阁是八级工,拿108元工资,算是相当高的。他的弟弟妹妹,也都是在他的资助下读书、成长。 也正是在军队练就的分析能力,什么散了架的东西,到他眼里都是完整的,有迹可寻的;他的眼力也能令他一眼看出图纸之中的纰漏。中国古建筑模型工程、白塔寺大雄宝殿1比40真品模型、中国科技馆模型、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1比30楠木模型……经过这许多项目,“李木匠”的绰号在文物局里传开了。
修复隆福寺大藻井
由于职称受到压制,李俊阁一度离开文物局,到空军部队参与了深圳锦绣中华的建设,里面的长城微缩景观,就是他和同事的杰作。之后,北京市文物局又请他回来。不久他为文物局下属的古建博物馆立了一大功。1991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成立。馆里迁来了一件珍贵而难以处理的宝贝———隆福寺藻井。北京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但是后来这座古建筑未能保留下来,能够见证这座古寺曾经风采的惟一遗存就是隆福寺藻井(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造型,一般用在殿堂的正中,如帝王宝座、佛像座之上)。这个需要修复的藻井据说当时是置于隆福正觉殿顶部的。古建筑界的一些学者认为,隆福寺藻井在所有的北京城古建筑的藻井中都是十分独特精致的,是独一无二的珍品。但这个藻井由于多次拆散迁移,已经是支离破碎了,它的形状、结构都无法弄清楚,成了一个难题。文物局四处咨询不得法,最后还是请李木匠出马。
这些东倒西歪的木头躺在地上,却引起了李俊阁的兴趣。在他看来,这些木头里面是有很多轨迹可寻的。在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后,1994年李俊阁与同事们一起开始了对隆福寺藻井的修复。他们找到清华大学梁思成的营造学社,根据隆福寺藻井照片对照实物,然后一点点比对,一点点给它拼了起来,基本上恢复了它的原始面貌。但李俊阁也遗憾,尽管隆福寺藻井的修复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效果,但由于当时藻井拆迁时,有些构件散失,也留下了许多残缺。
修复后的隆福寺藻井,放置于北京古建博物馆先农坛的太岁大殿内,已经被看做是古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徘徊在苍凉的废墟边
1988年,北京文物局管理下的圆明园公园要做一个整体沙盘,包括制作复原后的建筑的微缩景观。寻找历史资料,圆明园四十景令人扼腕叹息,最甚者就是长春园里的西洋楼,也就是圆明园里最著名的那片残垣断壁。那原本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被八国联军焚毁后,如今只能凭借那些残存的痕迹,想象当时的繁华了。
圆明园太大了,沙盘以1比150的比例制作,这样的比例,西洋楼的微缩难以展现以往的风姿。李俊阁萌生要还原一个更逼真的西洋楼的念头。1998年,李俊阁退休了,他决心要实现自己的这个愿望。他的第一步就是搜集资料,他要知道一个立体的真正的西洋楼。李俊阁回到文物局,跟资料室沟通,让他们把所有有关的资料都给他。很多已经不被关注、丢弃在角落里的资料,在李俊阁看来,却都是宝贝。他还找到当年梁思成拍摄的照片,对他也有很大的启发。但无论怎样,所有的资料都是平面的,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西洋楼,李俊阁每天都在冥想。
于是每天的黑白晨昏,我们都可以看见李俊阁徘徊在西洋楼废墟旁边。面对其中的每一块石头,即使是跌落在远处的,他都会琢磨,它为什么是这个形状的,原来应该是放在什么位置,跟哪块石头可能是接着的。李俊阁不但自己对着这些熟悉而陌生的石头拍了很多照片,还请朋友帮助俯拍了一些。有的照片还需要几张合成一张。所有这些照片,据说有一麻袋。这个拎着尺子的老人,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守在苍凉的废墟边,量量写写画画,无视周围好奇的目光。
李俊阁对我说,最难的莫过于西洋楼里那些抽象的花纹图案。西洋楼是西方人朗世宁等人设计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巴洛克其实就是“奇异、古怪”的意思,其特点之一就是每座建筑的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再出现在其他建筑里,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而且那些图案不是龙不是凤,不是任何一个你可以说出来的形态,你只能说它像什么,它可能是什么。西洋楼里遍布了这样的图案。李俊阁不但要把它们根据文字的描述或者图片资料描绘出来,还要给它们起名字。最难办的是那些没有一点线索的图案,他只能根据巴洛克图案的规律及相邻图案的特点去推算。所以,李俊阁现在最大的乐趣仍是站在微缩旁,问观者这个像什么,那个像什么,好像一场智力游戏。就这样,每个细节,每个角度都渐渐被细化了出来,李俊阁已经勾勒出一个立体的西洋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