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七日
要心怀众生,扩大菩萨的慈悲,不要局限于个人的前途事业。要扎根宇宙,以宇宙的眼光去处理事业和生活,才不会有执着和得失心。修道必须时时刻刻观照自己,以般若慧力斩断杂念,截流而过,得大自在。真心无挂碍了,智慧就会显现,一切学问和事业自然能圆满通达,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修道积学,内在地提升自己的人格学问,使自己进入高远宁静的境界,获得世出世间的大智慧,然后才能自觉觉他,利己利人,做一番即出世即入世的事业。修道积学是本,得本不愁末,只要我们真正地具有了大智慧大学问,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事业无不圆满。其实修道与事业乃是统一不可分的,修道即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亦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过程和目标也是统一不可分的,修道也就是实现人生意义于当下的觉悟之中。
六月十四日
晚上参加“中国与东方文化活动周”开幕式,听取了罗荣渠教授“北大与东方学研究”的报告。在全球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现代文明格局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东方文化的优点将逐渐被发现,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将唤发巨大的生命力。研究佛学与中国文化,既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需要,也是一种造福人类社会的事业。应该打下良好的学术功底,以全新的眼光和方法整理传统文化遗产,在廿一世纪的文化讲坛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读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此书乃学术名著,享誉学界,为中国佛教史之划时代巨著。该书证引广博,于史实史料之考证,佛教义理宗派之形成发展,皆有精确之说明。所用方法,皆平实客观,踏实有据。
大凡大学问家,皆以学术为志趣,能静心澄意,沉潜用功,乃能有所造就。若当世名利之流,流于表面文章,实不知真学术为何物,亦不能领略游玄冥心之学术境界。吾虽为学之方不同汤先生之路径,然深同情叹服其学术精神,以此种精神做学问,何患无成!
六月十六日
学问之道在潜心体悟,佛法之道在升华人生。人囿于感性之执而流转,在我执的贪瞋痴中拼命去追求物欲,本来是为“我”而求,结果却必然是“我”的沉沦物化。佛家破我执正是成就“超越我”的大智慧。
佛教的“人间化”是相对于“神化”而言,现代大众的佛法是以人生为中心的修养之道,它不强调形式上的出世,而重在入世中求超越;它不强调外在的仪轨,而重内心的宁静。圆融的大乘精神是现代人间佛教的思想基础。
人间佛教,彰显它的哲理的、科学的修行方法,而淡化它的宗教的、信仰的仪轨形式,提倡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反对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和对轮回生死的恐怖主义。
佛法究竟义,恐非人类之多数所能认识实践。从现实的眼光视之,佛法之弘扬实有其限制。如何从佛法中整理出一种新的宇宙人生观,开展与世间哲学文化的对话,亦是一种权巧方便。
六月十八日
平生有愿开圣境,青春无悔证禅机。
每天晚饭之后,我总是一个人单独漫步于校园宁静小径,沉入禅境之中。既然钟情于参禅悟道,自无心于世俗的娱乐;深入禅味,自有无穷妙乐。
理想在实践中,家园在道路上,修行在生活中,解脱在当下里。一念缘起无生,即是法身光明,本来不生不灭,到底何取何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