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2月20日

(2011-12-20 07:31:00)
标签:

道上的风景

生命意识的觉醒

连载28

杂谈

分类: 观虚斋书摘

六月一日

    今天阴雨天气,天空一片迷朦,如烟如雾,极富南国气息;于是下午出去散步,一任心之悠然多情。人不能无情,无情即成死寂。情有正邪之分,圣人与天地同体,生生不息而无滞无留,一派和雅开阔的气象。只有多情的人,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各种微妙的情趣与快乐。一花一草,无不可动人幽思;吃饭穿衣,亦可见圣人气概。生命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每一平凡的瞬间心灵的自觉自知,自得其乐,念念正觉圆明,即一念即万法,如是瞬间成永恒。每一念的当下,就是成圣成凡的枢纽,就是三千世界的缩影。

    人有超越的自觉,认成佛成圣为生命的目标,则其所关心者在成佛之原理与方法,以凭此证入佛之境界。此即内学,门内之人所关注之学。然人何以需成佛?人何以能成佛?成佛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的依据何在?此需要在一切哲学与文化中比较而证成之,此即外学,引导门外之人进入觉悟道路的学问。如牟宗三未必是圣人,然其对于成圣之必要性与可能性有一解悟,有一思想的建构,其学似在内外之间。

六月二日

    读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此书为讲课记录。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重在哲学的分解,是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的思路,而方先生是一种诗化的哲学,重在一种境界的开演。讲课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学识与境界,因为很多话是从心中流出,非预先准备好的。不过讲课易于散漫罗嗦,陷于闲扯。我看佛学研究,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汤用彤、吕澂等为代表的,重在文献、历史和义理的考证疏理;二是以牟宗三、方东美等为代表的,重在哲学、文化方面的阐释与开演;三是以南怀瑾、陈健民等为代表的,重在宗教境界的修证与体验。就佛法作为成佛之原理与方法言,第三类最得其实;作为一般的文化与哲学的阐释以和大多数人的思想相沟通,则以第二类研究为重要;第一类则大抵是专家的工作,最具学术性,但与人的生活相去甚远。

六月三日

    沉浸于一种宁静无为的境界,无思无欲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一种精神的天国。贤哲的生命精神,自有其高远幽深处,为凡俗所难窥测,然而圣哲决非仅是一己的超然,他是以众生为一体而把导众生觉悟为使命,为生命的慰藉。太阳如果没有所照耀的万物,则其无限光芒将照临何方?故我们无限提升境界之后,还需从天国返回人间,此种返回,不是与凡俗同流合污,而是和光同尘,而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然圣哲的生命,有一种内在的孤寂,因为众生无法领略圣哲的境界,而使圣哲不得不自己降低境界,才能和众生沟通,然于圣哲自身而言,正是一种无奈的多情。

    近来渐渐从圣洁无尘的境界中走出来,又体味了一种人间温暖多梦的情怀。周末去看电影,影片故作姿态,无甚意趣。看完电影去湖边散步,路上情侣对对,又沟起一种伤感。对于情感方面,总有一种遗憾和无奈:对于世俗女子,无法生起爱之冲动,而内心里又不愿意割舍缕缕情丝。周遭的同学,近在身边却远在天涯,难有心灵之沟通共鸣。我既不愿降格以求,又无以改变别人,自然只有“独善其身”一途了。大学本科时,和同学虽无心灵深处的沟通,却在表面上能打成一片,而现在几乎无法和同学过多交往,而大家也都视我为“大师”敬而远之。没有人能直面人生而追寻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没有人能进入心灵深处去体味孔颜乐处。

六月四日

    书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写照,读其书见其人也。因之读书也是一种精神的交流,识作者于字里行间。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精神境界,读不同的书亦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书是一种知识的海洋,引证广博,读之如入图书馆,但若无高见地为统摄,则支离破碎。有的书是人生体验的结晶,读之进入作者微妙幽玄的境界,仿佛经历了人生的坎坷悲欢。从书中可读出作者的境界,从读书中可以看出读书人的境界。喜欢读什么书,反映了一个人的志趣追求。读书如交友,有的书是良师,是益友,是知音;而有的书是见面之交,是客人,是表面上的交往,甚或是面目可憎者。宇宙是一部最大的书,人生是一部最复杂的书,这两部书是一切书之源。

    就为人为学之最高境界(圆善)言,无论儒、道、佛,皆指向一种既超越一切(极高明)又成就一切(道中庸)之不取不舍。迹本一味,当下现成,即一切法成一切智。在此种境界中,没有出世与入世的差别,没有做人与成圣的差别,没有为道与为学的差别,就在平平常常的现实生活中成就无碍自在的境界。但在现实的修道途中,不得不说此种圆融境界极难达到,我们总是在两极中徘徊,要么舍俗,要么执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年12月19日
后一篇:2011年12月2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