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2月10日

(2011-12-10 10:03:29)
标签:

道上的风景

生命意识的觉醒

连载19

杂谈

分类: 观虚斋书摘

一月六日

    晨间一早就醒来了,惭愧的是没有及时起来打坐。修道要善于调整生活,根据不同的进境,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生理心理的每一步变化,要知道如何对治。比如说精气充足了,饮食就要少量清淡;精神充足了,就要减少睡眠多练功。这样才能避免漏失,一步一步地提升境界。

    思想本身也有一种快乐,它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对于身心世界的反思,对宇宙人生的把握,理性自身圆融无碍。所以有的人光研究教理,并不从事修证,也能活得很自在。

一月七日

    西方哲学的思辨性强,认识论特别发达,读之可以训练思维,能够把一个问题展开为千言万语。但西哲欲以理性思辨解决真理问题,却远离了大道。佛学从理性出发,本于人生,而又着眼于转迷为悟的修证,期转识成智的佛果,既否定万物之主宰,又高扬生命之升华;既根于理性之思辨,又破除理性的缺陷(所知障),一归于圆成实性,大圆镜智。因世间学问源于有漏人生迷位之浮想,而佛法源于无漏觉者之开显,故截然不同。虽真相在佛法中求,然在正智的统摄下,世间学问也有其价值。欲利益社会,应有良好的哲学修养和文学才华,严格的科学训练和理性思维,兼通世间与出世间,才能更好地阐道。

一月九日

    佛法心髓之体悟,惟实证一途可融彻。哲学家思想飞翔于天地间,终成思想之游戏,而人生为一大实践历程,真理在于理事融合之修证。一旦通达佛法,再透知哲学语言与哲学问题,则可进行佛法与哲学之互译:一方面以佛法真理,启哲学问题之解决;一方面以哲学思辨,演佛法之真理。

    哲学研究与哲学史研究不同,前者注重思想实质的探讨,后者注重资料源流的考证,然两者亦相互关联。佛学研究与佛学史研究也是这样,而佛学研究与佛法修证又有不同,前者重义理的思辨,后者重身心之实证。当然修证佛法不离研究佛学,诸法全息交融,不能截然分开。我个人侧重于佛法之修证与佛学研究,而疏于佛学史的研究。

一月十日

中观学与唯识学之会通

    一,所谓毕竟空与胜义有,乃分属两个层次的概念,毕竟空属内证圣智的现量境,胜义有属内证圣智的功德妙用。前者属缘起之性空,后者属缘起之妙有。说空说有,非同一意义上的对立,而为分属不同层次的范畴,故可会通。

    二,唯识无境乃就生命主体之内现世界而言,其所认识之境无非其认识之相分,唯识所变现,故说为无。然真实之客观环境,照空观看来,亦如梦幻泡影,无实自性,虽有而假,故中观宗所论之空,涵括识与境两类;在唯识宗则先分两层,境唯识所显,先摄境归识,故曰万法唯识,境为无,识为有,再摄识归空,识无我故。唯识而不碍识空,故可会通。

    三,空宗是直指万法性空实相,有宗是就生命存在之状态作缘起分析,以建立转染为净之世出世间因果。前者略而摄法广,后者详而以生命藏识为依持。

    四,就言说之胜义谛与离言之胜义谛两者而说,前者是胜义有,后者是毕竟空;而毕竟空的境界为胜义有,胜义有之实证智为毕竟空。

    空有关系,为佛学的根本问题。佛学之特质在空义,而空如何建立世出世间因果,如何建立成佛之价值归宿,一直是佛学内部的核心课题。无论小乘部派之争议,还是大乘空有两宗的分化,皆以此问题为中心。龙树中观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已解决了此问题,以非有非空之中道正观,真俗二谛之建立,显示缘起有、本性空的佛教根本义理。

    这两天读吕先生《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先生研究佛学几十年,功底扎实,此书对印度佛学的背景与材料,有精到的分析,但偏于从史料方面探讨佛学发展的流变线索,对佛学本身之探讨,则显简略。

一月十一日

正思维与妄念之区别

    一,与空性相应的为正思维,与执着相应的为妄念。

    二,正思维为主动的决择,自己能作主;妄念是被动的散乱杂念,不能作主。

    三,正思维了知分别为方便,妄念以分别为真实。

    四,正思维无我利他,妄念自私执我。

    修道不离正思维,对真俗二谛义理皆能透彻了知,善能分别诸法相而不滞着。除了在修无分别之定境外,不需要也不可能不思维,人非草木也。作凡夫众生者,依此一念也;作佛作菩萨者,亦此一念也。此一念可善可恶,可凡可圣,了此一念即超凡入圣也。扩而言之,一切世间事业与生活,皆可依智慧而转化,不必断灭也。如此则融通世出世间,而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也。

一月十二日

    知行合一的学问与纯理性的学术研究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身心投入的研究,旨在探索宇宙人生的真实并期转迷为悟转识成智,升华人生的境界;后者是一种理性的思辨,纯为研究学术问题而不必与身心实践相融为一体。在学术研究中,又有偏于思想和偏于学术之不同,前者是注重思想本身的阐发,后者注重思想的历史源流与背景影响等。

    我们可以在三个层面上来谈学问:一是亲证诸法实相的智慧;二是解释宇宙人生的思想体系;三是诸家思想的学术研究。

一月十四日

    平时悟道读书,会心一笑,顿悟玄旨,不及博闻强记,著文立说。为了以文字般若利益社会,亦需有写作能力,能高水平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见解。写文章有两种写法:一种以我为主,六经注我;一种以他为主,我注六经。一篇文章的水平由三方面构成:立论之高超严谨;材料之充实丰富;文思之流畅美妙。为此需要有文学功底、科学思维、哲学智慧和宗教情怀。不过做学问往往不易和修行打成一片,往往为做学问而忽视修行。必须在一切事上修行,任运自在,游戏三昧,方可有成。开发自性智慧,提升人生境界,才是根本啊!

一月十六日

    佛法是中道圆融的智慧,是经由理性的思择而后超越言思分别,实证真如。佛法应该导人生以希望、以光明、以究竟圆满,但现实中的佛教中人,却可能存在种种不中道的思想偏见。其突出者有:否定人生价值的悲观主义;逃避现实生活的逃跑主义;茫然不知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恐怖轮回因果的恐怖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准确把握佛法精神的流弊,关键是要把握好那个度。出离心不等于逃跑主义,大悲心不是悲观主义。

    下午阅《补大藏经》(10册)“恒河大手印直讲”,又顿见明体自性。本来清净,不修不整不散乱,刹那安住。从学理上探讨,明体自性乃心与法性相应之心态,因凡有所修必非直证空性,故建立自性之恒常性与普遍性,此是作用地点示那个证悟的状态,非是外道之神我见也。有的学者从文字上看,以为禅宗、大手印等为类似外道的“真常唯心论”,乃表面之论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年12月09日
后一篇:2011年12月1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