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2月09日

(2011-12-09 08:04:25)
标签:

道上的风景

生命意识的觉醒

连载18

杂谈

分类: 观虚斋书摘

卷七 法界本自圆满

一九九五年,就读于北京大学

一月一日

元旦感言

    宇宙间有各种形态各种层次的生命,人类中有各种类型各个领域的精英。文学艺术有富丽堂皇的艺术世界,足以陶冶性情,赏心悦目;科学技术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花花世界,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环境,让人应接不暇;哲学大师的精美高深的思想殿堂,思接千载,道通天地,足以安顿人心,寄托生命;宗教家更寻求超越生命的有漏处境而升华于圆满自在的无漏境界,更是人类寻求最高的精神解放的必由之路。我在这瑰丽的文化世界扮演什么角色呢?

    我既不是一个纯粹作学问的学者,也不是一个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实干家。我是一个以自己的生命体悟去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一句话,我以“求道”为人生的目标。

    在求道的过程中,当然充满着学问的探寻。文学艺术,乃是我们用于表达内心体悟的工具,是我们觉悟人间的必备修养,也是求道之余的生活调剂。科学技术,尤其是生命科学与自控技术,乃是我们转化色身、升华人生的核心所在,当然亦在研究之列。中外哲学,乃是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训练哲学思维的途径。至于佛道之学,当然是我们学问的最后归宿与精华所在了。

    然而,一切学问的探寻,都会归于身心性命问题的解决,都服务于人生觉悟的目标,倘无助于身心境界的提升、人类社会的和谐,那么这种学问只是一种思维的游戏而已。

    在求道的过程中,我们有广阔的胸襟,虚心学习人类社会中各家各派的修炼思想和理论,虚心向各种有一己之长的大师们学习,不怀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同时我们又有最自信最坚定的立场,一切以自己的眼光而作最后的判断,敢于超越一切已有的理论和已有的大师们,站在高处,看到远方。佛道儒医,乃至现代气功大师们的经验成果,都在我们的考察范围之内。通过比较与实践,确立自己的见地,成立自己的文化判摄。

    我们不主张脱离世间生活去悟道,也不反对一段时间的闭关静修,我们坚信:真正的大道不离生活,佛法不离世法;真正的学说,必是圆融的、能统摄世出世间的理论。生死一如,醒梦一觉,重死轻生和重生轻死都是一种偏激。

    这大体是我现在的生活信念与追求:怀求道之壮志,甘淡泊之生活,重学问之探究,而会宗于身心的修证与觉悟。

    诗曰:

声色歌舞醉未休,夜深湖畔只影孤。

苦心孤诣情何状,一帜独树探宇宙!

一月二日

    人生问题不能仅靠信仰来解决,信仰只是入道的门径而已。真正解决人生问题要靠大智慧,透彻领悟宇宙人生的大道之理。大智慧不离定功,有很多烦恼源于身心不调,离开了定功,不可能有身心的自在。

    哲学的好处是让人建立关于宇宙人生的解释系统,透过哲学系统,我们似乎便能把握这个世界,找到人生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学习一家哲学,就建立了一个意义世界;研究古今哲学,便和古今哲人一起对话交流。个体的生命便融入了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中,于是便有了充实而广阔的精神世界。

    但哲学的智慧要加上定功的修养,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解脱自在的生活。光有修道功夫而没有哲学智慧,也无法解脱烦恼;光有哲学智慧,没有修道功夫,同样无法证到自在境界。

    身心之调剂,饮食、睡眠和情欲三方面的调整最重要。这三方面都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联,需要极高的智慧。我们很多生理、心理的毛病和烦恼,主要和这三方面相关。饮食清淡,睡眠适度,清心节欲,是对一个修道者的基本要求。这方面不能过关,修道便很难进步。

一月三日

    修道的第一步,是“熟处生,生处熟”。熟处即是凡夫的业力无明系统,生处即是智慧明行系统。建立一个新的身心秩序,以之为所缘境,而转化原来的旧的身心秩序。等到所缘境能纯一而业力被转化之后,就需要更上一层楼,以智慧透彻了知烦恼即菩提,空有双融,舍掉所缘境,无烦恼可断,无菩提可求,一真法界,一心如如。事来即应,事过不留,既不滞有,亦不顽空。这时才能高效率地做事而又不为境所扰。

一月五日

    自觉惟求自悟,契理忘机,不需言说;觉他则需群学融贯,精析名理。三藏会于一理,一理演绎万法。如是舒卷自在,智慧如海。太虚大师判摄佛法,从教上分为三期三系,而一本佛源;从理上分为三级三宗,而统归一如;从行上分为三依三趣,而归宗一乘。确是超迈古德,圆融无碍。大师倡人乘趣大乘佛法为现时代契机之教,彰显人间佛教的佛陀本怀,亦为展现佛教生机之枢纽。判教是更上一层的反思,属哲学思辨。凡学问皆可有两层:其一,对宇宙人生的说明;其二,对说明本身之反思。从事实际修证的人,不大注重第二层面的学问,盖自觉只需悟入即可;从事弘法利生者,则二者皆须研究,以为利他之方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年12月08日
后一篇:2011年12月10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