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四日
夫烦恼者,凡夫之业障,小乘之所断,大乘之慈悲,密乘之方便也。同是一烦恼,其体性有别,随证量深浅而异其用。夫妇之道,凡夫善恶之枢纽,人道之根本,罪福之所由生也。而小乘避之以证人空,大乘转之以证法空,密乘合之以成胜乐。
为学之道,有二途焉。一者明辩析理之学,一者会通阐道之学。前者重客观之证据,广学明辩,以明诸学异同高下;后者重主观之体认,六经注我,以阐大道之幽微。前者吾谓之“考据的解释学”,后者即“创造的解释学”。个人对文化学术之研究亦颇有兴趣,然终以体道为核心,以穷源究理为宗旨,对于引证精详之学术文章,兴趣不大。一个知行合一的学者,自不愿作与身心性命无关之议论,所求在自觉觉他,悟道明理而已。
读陈健民的文章,深为叹服其识见之精、文采之美,皆穷根究底之极谈,身心实证之结晶。吾当设法求得其《全集》以深研之。(作者按:陈师全集,我在1995年由台湾圆明出版社求得。今游书店,欣喜地看到《曲肱斋全集》已在大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全套十册共280元,有志于佛法者不可不读也。)
十二月二十七日
致友人
近好!久疏音问,半年光阴流逝;系念为劳,南大故人可好?虽心游太虚,欲纤尘不染;然情系江南,思玄武一湖!吾辈素怀出尘之志,玄心独悟,冥心于佛道;亦间有温情一缕,性情使然,欣慕人间春色。夫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惟心有灵犀,何需多语;然挚友相逢,语吐玄机,神思八极之外,相期岂在指月!佛国不分春秋,人间又逢新年,鸿雁妙传书信,片言足称佳音。天地不过一指,一念何妨万年;一夜惊梦万里,梦中痴人说梦。复何言哉,亦心慰耳。
十二月二十八日
学佛的目的在“转识成智”,而非“灭识成枯”。凡夫之妄计分别为识,与空性相应的善巧分别为智。凡夫的妄计私情可化为菩萨的与空性相应的慈悲;凡夫的业力可化为菩萨的愿力。任何一烦恼,皆可化为相应的智慧,是故菩萨不断烦恼,烦恼与菩提乃一体之两面。而转识成智的关键在空性的觉悟,觉则识是智,迷则智是识,善用之,大地万物皆是良药;错用之,则慈悲亦成祸害。所以佛法重在智慧,重在见地之透彻。要在闻思慧上有彻底的贯通的了解,树立佛法正见。但是正见必须与功用相配合,思慧与修慧不可分割,解行合一,相互增上。
十二月二十九日
在成就之前,任何人皆不免有过失和妄念,唯有轻重、对治的不同。凡夫每临事而悔,修行人则常行忏悔。后悔与忏悔之不同表现为:一,后悔是消极的,其本身是一种烦恼,为已过去的事而烦恼;而忏悔是积极的,其本身是一种修养的方法。二,后悔是被动的,着眼于过去,悔于事之既发;忏悔是主动的,放眼于未来,防患于未然。修行知一切如幻如化,故不为过去的错误而烦恼;又知因果不爽,故严于律己,力戒过错之再犯。
凡夫的身心不能自主,心随境转,喜怒无常。修行人则可分三种层次:一,真幻对立,迷悟两分,以真除幻,以悟去迷,先迷后悟,先幻后真;二,真幻同时,迷悟同时,迷而即悟,知幻即离;三,真即是幻,迷即是悟,无真无幻,无迷无悟,一真法界,体用如如,事事无碍,理理圆融。以人无我故能除烦恼障而事事无碍,以法无我故能除所知障而理理圆融。
般若突显万法本空,华严特彰法界圆融。唯真空故能妙有,即妙有而显真空。故知空即是缘,缘即是空,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空谓本体,本来如此,本质如此,非另有体;缘谓现象,缘现之象,井然有序,差别宛然。即现象即本体,即本体即现象。由空而悟根本无分别智,断人我二执,除事理二障;由缘而起后得差别智,明万法缘起之理,知病识药,显大机大用。夫一大藏教,会万法于一心,而悟真空妙有,契入觉海法身,岂复有它哉!
十二月三十日
当一个人进入诗意的世界中,他大抵不会去构建精美的思想大厦。哲学的精思似乎远离于哲学本身的境界。一切那样平凡,又那样充实。流水落花,夕阳残照,无声的世界蕴含无穷的韵味。你完全沉入其中,相融为一呢!一切的言辞无从表达,才欲开口,便破坏了这灵性的和谐;一切的思想停止了它的奔驰,一涉理趣,就干扰了这自然的天真!这便是无事的道人,逍遥的丈夫。
十二月三十一日
道家炼丹,重“风火”,实即调息调意,以锻炼精气神,步步升华,而最后返神入虚。禅宗重见地,强调“得本不愁末”,只要见地透彻,豁开眼目,则功夫自圆,功德自生。实则是即本体即功夫,心悟而身亦随转。但是从实际来说,禅宗开悟之前,亦有修为;既悟之后,亦多修证,非一悟即了也。言见地则不立阶次,不落言诠,顿超彼岸;言功夫则有一步一步的征候,非可奢谈妄为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