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教与弘道
(2011-12-07 16:18:52)
标签:
弘教弘道文化 |
分类: 观虚斋宗风 |
弘教与弘道
──对道教教育的一点思考
12月2日至6日,出席香港道教学院20周年庆典暨道教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探讨的问题很重要,是道教弘扬与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这次会议也激发了我的一些灵感,我在大会的总结座谈会上作了一个简短的发言,就“弘教与弘道”的关系谈了一点看法。现在除了记述当时发言的主要内容外,也借此机会就此一课题再略做申述。
作为广义的道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所说的“弘教”、“弘道”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阐明本文中弘教与弘道的基本内涵。弘教,简单地说即是弘扬作为现存诸大宗教之一的道教,其基本的目标定位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道教、信仰道教,成为道教的信徒,扩大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与势力范围;弘道,即是弘扬道教中宗教性层面的核心精神,其基本的目标定位在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实践“道”的真理并从“道”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真实的受用,从而提升心灵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弘道里的“道”既包括作为道教最高精神旨趣的“道”,同时也是超越宗教偏执和“宗教相”的原初的真理本身。凡与道教根本精神相通的诸宗教中的普遍真理,也都是“道”的体现。因此,弘道的目的并不是增加道教的信徒,而只是向更广泛的人群弘扬道之真理。
这样一来,弘教与弘道之间并非等同,但亦绝非相互排斥或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有其宗教的普遍特征,有其组织形态、教义体系、斋醮科仪、道士信众等等,此不同于作为无宗教相之纯粹的宗教性真理的道。另一方面,道教之各种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修真悟道,证悟与道合一的真理,因此一个真正证悟了道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加入道教的组织形态,其实他已经是一位真正的道教中人。道教的教徒,其存在的意义正在于自己修道并帮助更多的人修道,而修道的人越多,对道的意义了悟得越深,道教就有更多的支持者与同盟者,并相应地会有更多的道教信徒。也就是说,弘教的最终目的还是弘道,而弘道的成果可以促进弘教的事业,这两者之间可以有一种相互增上、良性互动的关系。
道教教育的问题千头万绪,正如 王卡教授在会议的发言,道教教育至少牵涉到“教育谁”、“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四大问题域。以此为线索,在弘教与弘道的关系方面,也可从上述四大视角来考察此一课题。阐明了弘教与弘道的基本含义之后,我们就可以从“教育谁”、“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四大视角,来具体地分析在道教教育的课题之中弘教与弘道的辩证关系。
首先,我们从“教育谁”的角度来看弘教与弘道的关系。从弘教的一面来看,道教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道教徒或从潜在的道教徒的意义上来实施教育的。道教教育首先是提升道教徒的素质,让每一个道教徒能成为真正的符合道教要求的道风纯正、道法高超的道士,从而担负起在社会上弘扬道教的责任。对于教外人士,弘教式的教育也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并创造机缘让更多的人信仰道教。从弘道的一面讲,道教教育针对的对象是所有的社会大众,我们并不是要来争取越来越多的信众,不是来做一种宗教生意,而是着眼于一般民众生活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让道的精神深入社会,净化人心。这种教育超越了狭义的教派利益之争,以一种开放平和的心胸,传播道教中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思想理念与实践方法。
其次,我们从“谁来教”的角度来看待弘教与弘道的关系。弘教的主体是教内道士尤其是高道大德,他们亲身体验了道教的生命智慧,具有很高的道教理论水平与修养功夫,然后向教内信众和教外人士弘扬道教的思想理论与修行方法,让更多的人进入道教的大门并体验道教的精神魅力。弘道的主体则不限于道门中人,凡对超越的道有真体验真了解的智者,对道教的理论与方法有深入研究的学者,都可以是弘道的教师。从弘道的角度来看,应该打破宗教门户之见,鼓励并支持一切有能力进行弘道工作的人,以各种可能的形式开展弘道的工作。比如说,我不是道教中人,但我是最真诚的道的体验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我通过自己的修道实践得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安身立命,我愿意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道上的风景。质言之,我的工作就更多地不是弘教而是弘道。但我的弘道工作与教界的弘教工作可以互相支撑、互相补充,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我个人有一个理想,就是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与亲身实践,体悟佛道教中的核心精神,然后结合现代多元的智识与文化,对佛道教中的核心要义进行现代的诠释,让更多的社会人士能够接受并享受佛道教的生命智慧与真理洞见。
其三,我们从“教什么”的角度来看待弘教与弘道的关系。弘教的教育,主要是教道教内部的各种思想理论与实践方法,道教的历史发展与教义体系。弘道则不仅仅是教道教内部的知识,而是偏重于对道教的教义体系与实践方法加以融会贯通,超越道教内部的话语系统,从现代多元文化的视角,重新阐释修道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弘道甚至可以完全跳出道教的语境,用现代语言重新表述那个亘古常新的真理本身。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已经表述的道都已经是一种对作为原初真理的道的诠释,这种诠释并无绝对的必然性,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换新的形式。月亮亘古不变,而指向月亮的手指永远可以是新的;能诠的语言表述形式是常为新的,而所诠的道之真理是永恒的。这样,道教就应有一种广阔的胸襟,开放地看待并支持那些虽不以道教语言表述而契合于道教永恒真理的那种弘道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历来的高道大德,并不持守“唯我独尊”的心态排斥其他宗教,而是以“道一教多”的宗教多元论模式高谈“三教合一”的缘故。
最后,我们再从“怎么教”的角度简单谈一下弘教与弘道的关系。弘教的教育方法,主要还是依靠道教传统的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宗教,有其入教的仪式,有其遵守的戒律,有传统的各种修道的方法,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值得一代代有真信仰的道士放弃个人的利害得失去全身心地继承与发展之。只有与师父长期生活在一起,接受师父的点化,才能真正地继承师父的精神财富,得到师父的加持,点燃智慧的心灯,让自己也成长为合格的道教师父。这里就有一个严谨的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的前提是要有合格的师父。如果没有真正的具有传承并有实修水平的师父,这种教育模式就会变成一种外在形式,无法培养出真正的道教人才。道教事业发展的重中之中,就是要有一大批具有高功高能高智的合格的道教师父。就弘道来讲,道教教育的模式就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悟道的水平可以有不同的层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可以有不同的阶梯层次。由于面对的是广大的社会大众,弘道必须相应于大众的需要做不同程度的教化工作,需要应机施教,应病予药。可以结合现代的心理学、哲学、灵修学等多种学科,从不同的角度阐释道之真理,让不同的人群都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教育对象既然是多样的,教育的方法也就相应地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与弘教工作相类似,合格的弘道人才也是开展弘道工作的核心关键所在。弘道者首先要自己真正体悟道的精神,要有真修实证、真才实学,才能真正从事利人的弘道工作。如果打着弘道的幌子去从事敛财谋利的勾当,必然会破坏弘道工作的声誉,给弘道工作带来重大的损失。
所以广义的道教教育,不能局限于道教内部宗教人士的培训;不能仅仅依赖道教人士;不能局限于道教内部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局限于道教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该扩大眼光与胸襟,从狭义的弘教扩展至广义的弘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面对最广大的人群开展教育工作,共同推进弘道的伟大事业。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建宫观寺庙,不能把道教教育局限于宗教场所之中,应该到都市中、到人群中去开展教化的事业。比如我们可以支持那些有能力弘道的智者与学者,帮助他们在尘世中建设弘道的机构与场所,以此作为宗教寺庙与社会人群之间相互联系的媒介。这不是要在社会中建设宗教传播的机构,而是建设类似于弘道书院式的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让他们有条件直接面对社会人群,开展广义的道教教育工作。因为信教的人士毕竟还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并不想进入一种宗教,但仍然有接触宗教中的生命奥秘与人生智慧的强烈兴趣,所以这种广义的弘道工作在社会上拥有巨大的需求与庞大的市场。当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领悟了道教的思想精髓并得到真实受用之后,我们就不必担忧道教信众越来越少,道教就具有了发展的广泛的群众基础,道教事业就一定能蓬勃发展!
本文虽是以道教教育的视角立论,其实其分析模式与相关结论完全可以拓展到像佛教一类的其他宗教身上。弘扬一种宗教,并不是简单地去争取越来越多的信徒,去盲目扩张自己的地盘。如果没有信众素质的相应的提高,一大堆的缺乏基本信念的信徒只会给这种宗教带来负面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弘道是比弘教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工作。宗教界应该走出狭隘的宗派主义立场,把主要精力用于弘扬宗教性的核心真理本身,而不是仅仅去传播宗教的教条、去扩张宗教教派的现实利益。如果宗教都无法超越自我中心主义的世俗立场,那么这种宗教又有何资格宣称其弘教工作的神圣性与合理性?
2011年12月7日草于观复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