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四日
佛法实证境界,非言说分别境界,世智辩聪,仅能在形式上诠解,无法达其底蕴。然佛法不是“非理性”,佛法义理,皆由系统理论,符合因明理则,佛法是建立在理性之基础上进求超越之,故为“超理性”,是理性之上一境界,非是理性之下或与理性相对立之境界。逻辑可通于世间学与佛学,佛法主“现”、“比”二量,比量即正分别达事物之共相与分殊,现量即实证相应境界。善能分别一切法(正比量),于第一义而不动(正现量)。终至说而不说,不说而说,是名说法。然佛法之思维与世间思维不异耶?曰:非也。佛法之思维不离定功,定中思维,是为胜观,胜观之力,可证二无我,得无分别智,成就如来法身。
《金刚经》云:“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菩萨无我、人、众生、寿者相,虽终日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悲智等持。佛法讲因缘,我们为度众生而作一切佛事,皆不可执着成障,一切随缘应机。成佛亦如梦,何况度众生?生死涅槃等同空华,烦恼菩提两不相违。
十二月十六日
上午读《曲肱斋全集》,第二册文集二论“修行自性之研究”,决择“正见”为修行自性,极为透彻。盖无我、空为果地所证;我、识为所欲转者,为所修;菩提心、大悲心亦所修因地道种;唯有“正见”通因赅果,为转识成智所依,为修行自性。密宗“空明不二”为法身正见,“空乐不二”,为报身正见,“空悲不二”为化身正见。因此修学佛法,以树立正见为根本,正见通于信、解、行、证。
人若能真正做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烦恼与觉悟同时,时间取当下,空间取当体,就可证入“不动心”之境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明知如幻,却依然执实,所以是凡夫境界。
业力不可思议,心力亦不可思议。业力通过心力转为神通妙用。不过我们的心力常停留在第六意识上,这种力很微弱,与妄念对应,有时候我们想通过心力治病,就错在用第六表层意识上,结果越治越糟。真正心力的妙用必须在深层定境中,深入七识八识之中,起殊胜观想,则一切唯心,转物自在,获大安乐。
十二月十七日
诸法唯缘,万缘唯空。从性空方面讲,诸法平等无我,无有高下;从缘起方面讲,诸法帝网重重、相互渗透又差别宛然。从性空方面讲,实相无相,不立文字;从缘起方面讲,一真法界,触目菩提。理固如是,修行亦然。修行方法总分两类,一类为修空性,一类为修缘起,亦即悲智双运,福慧双修。修空则放下一切,廓然无圣,超佛越祖;修有则万行齐修,积诸资粮,层次宛然。为修空须修有,为修有须修空,愈空愈有,愈有愈空,空有圆满,即证菩提。除理事二障,证人法二空。斯可谓佛法之纲目矣!
佛法总分因乘和果乘,即显教与密教。因乘又分小乘和大乘。因乘修成佛因地法门,步步进登佛果;果乘则以不思议果位方便,直趋无上菩提。因果二乘,其原理则一,其用心方便大异。佛法有宣说成佛之原理者,即境论;有宣说成佛之修行者,即行论;有宣说成佛之果德者,即果论。而密乘以果位为方便因行,现证果位。果位证量,本不可言说,离思议分别,故设种种方便,开示悟入。实证空性,即是法身;修证到家,就是报身;行愿到家,就是化身。
十二月二十日
修定要倾宇宙之力,刹那入于三昧!如果昏沉散乱,则用观想、念佛法,不可任其散乱。千万不要把修定当成一种昏沉休息法,或是开思想研讨会,那样危害无穷。闻思慧要广博精深,修行则一门深入。万法唯心,不可念病,一念病,病即来也,要了知无我身空,则万病不生。
静坐前后要注意形体运动,常打柔拳。身心一体,虽然心法为本,然修气脉之道,亦有助于心行转变。空性必与气脉配合方是证量。任何一种心行均有对应之生理状态。显教除四禅八定外,很少论及身体之结构与修炼,唯密教对人体探讨极详。修行人对于气脉之学应加研究,而以正见为基础不堕身执。
十二月二十一日
欲使一般人趣于佛法,须从积极方面阐明佛法之资益人生者,不离世法而渐导入出世之道。佛法本为中道智慧之学,无有定法可说,而一般人咸以为佛法为出世之学,死人之学,与世间生活无关。佛法可从否定方面谈,亦可从肯定方面谈;可从消极方面谈,亦可从积极方面谈;可从出世间方面谈,亦可从世间方面谈,终至中道第一义谛。
我自己是一个理智而又多情的人,较易从哲学科学艺术方面去认识佛法,而较少宗教崇拜。我希望做到世法与出世法之间的圆融,做到学问与修证的统一。
人生之问题,一是认识上的问题,对于宇宙人生之真相不了解,因之要读书穷理,以除所知障;一是情感上的问题,常有种种烦恼,因之要修心悟道,以除烦恼障。断理事二障,证人法二空,斯入觉悟之境。吾人学佛,固不限于今生,亦不可肯定此生即能成佛,然这一生中当有所觉悟,有所收获,当生活得自在解脱,而非仅为死后作打算也。若仅为人生而学佛,则是世间法;若仅为死后得解脱而学佛,则是消极法。
十二月二十二日
对治贪、嗔、痴、慢、疑,显教有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密教有贪道、忿怒本尊、睡光明定、佛慢等法。其思路不同,而宗旨归一。要之,任何修法皆有两种,一种是“加法”,一种是“减法”;一种是“正观”,一种是“反观”。加至极点,就是整体法界;减至极点,就是无我空性。物极必返,道通为一,如圆周相向而行,终归一点。在因位需决择正见,闻思正理;在修道位则宜善巧方便,趣入无我之法界;在果位则自生自显,万德齐彰。
佛教是理性智慧的宗教,重在智慧见地的透彻。佛教又是理事圆融的宗教,重行解相资的实践。故佛教种种事相,皆具相应之理;佛法重重妙理,皆有相应之事。不可执理废事,空谈玄理;亦不可因事废理,徒成魔障。
佛学谈心法为主,实则真如一心乃心物圆融之心,非是心物对待之心。法界真如,妙含万有,非是凡俗之心,非是顽冥之物也。就修行而言,心法为本,心净则一切净;然心气合一,心身合一,修气修身亦有助于心净也。一切智慧功德,皆与气脉相通也。
是真佛子,于理则穷源三教,博通世间与出世间,融会事理、因果、性相和显密;其行也则扩之为六度万行,统之为一心如如,不着一尘。禅净密皆果位方便,殊胜超绝,然愚觉得净则似浅,密则嫌繁,唯禅宗单刀直入,最契我心。要之以禅为本,理通净密,以方便为究竟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