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2月02日

(2011-12-02 07:36:20)
标签:

道上的风景

生命意识的觉醒

连载15

杂谈

分类: 观虚斋书摘

附言:今天去香港出席香港道教学院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及学术研讨会,博客连载暂停数日。观复斋主谨志。

十一月二十三日

    最高明的人见地透彻,理到了事也就到了,理事双融无碍,但一般知识分子偏理废事,空谈玄理而不能实证;而民间信仰者则偏重于事相而不能通理。下根人只能教他方法,慢慢实证;上根人则重见地。随机而教化,方便而说法,乃为善说法者。宗与教并重,渐修顿悟相结合,是现代人的理性的修证之路。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不由自主的状态,随波逐流,心态飘浮不定,很难静下心来去进行身心的对话与天人的交流,去观察自己的心念,去升华生命的境界,粗身散心,烦恼不断。若不能明心见性,觉悟万法本空,勤修定慧,则无论学问多大地位多高,无论多么富有金钱,都一样生活在无明烦恼之中。

    学佛修行不需要改变我们的外在,而是要修正我们的思想,起心动念不同,作同一件事效果就大不一样。菩萨为度众生故,广修诸学,于尘劳中证菩提,悲智双运,彻底放下又彻底建立,一无所得而无所不得。一切世间事业,皆是佛道。

十一月三十日

    中国佛学,初创于魏晋,恢宏于隋唐,复兴于近代。近代实为中国佛学之一灿烂时代,太虚大师总摄佛法与世间学,体系卓备;欧阳渐及其门下,倡明唯识,学术缜密。近代诸大师,有思想恢宏者,亦有实修实证者。既有佛门高僧,也有居士大德,而学术界也名家辈出。

    今天读太虚大师《因明概论·唯识观大纲》,略明因明之要及唯识观大纲。夫因明者,不外正立自宗及斥破邪论之两途。因实智而显义理,因义理而立言说,从言说而解义理,因解义而悟实智。其间欲显义理之真确,故有因明之学,因明即言说议论之理则也。总括为“现、比、真、似”,表之以“宗、因、喻”三支。唯识观则破遍计执而彰圆成实,真妄一体,梦醒一如,统归一心,是名唯识。唯识学乃真觉之心理学,从觉悟真实之高度分别法相,而以导归正觉为宗旨。若世间之心理学,则仅就众生之心理现状加以分析归类而已。

十二月四日

    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是一切修行的必由之路。止观之关系,可有两喻:“灯风喻”和“河沙喻”。前者以灯光喻慧观,破无明之黑暗;门窗喻止定,无之则风吹灯灭。仅有慧灯之明而无定功之防风吹,则其光易被吹灭;若仅有止定等门窗防护,虽无风却无灯光照破黑暗也。后者则以流动的河水为喻,止使之断流而无新沙加入,观则使之澄清。实际上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合一。定无基础,慧难圆透;慧不圆透,定难深入。小乘以定开慧,大乘以慧摄定。

    昨晚阅藏密大圆满心髓,颇得受用,自身仿佛沐浴在一遍灵光之中,此心明明朗朗,清清楚楚,偶有念头,亦如空中鸟迹,去留无痕。以前读禅宗书,亦常有此境。读大圆满,觉得与禅宗极相似,更加证明禅宗心法之高妙,决非文字禅者所见。不过大圆满有扎实的根基,前有有相三密之基础,又有本法之加行,修气脉明点,消除业障,故其证量踏实有据。现代欲振兴禅宗,必须有规范之前行,建立深厚的止观基础,再悟入“本来清净解脱”之明体。就显教而言,把天台止观与禅宗心法贯通起来,是一条道路。

    修道有进步,一定会有轻安明净之乐,且此种乐会一步步地增进,境界会一步步地变化。有人以为不应该有乐之境界,这是不对的。境界总是会有的,不是苦就是乐,实际上是不应该对乐境产生贪恋,而不是说没有乐境。要空乐不二,空而不乐,是顽空;乐而不空,则滞有。陈健民上师行解超绝,理法圆透,实乃近世一稀有大师,极想阅其全集,像陈上师这样有修证又有学问的大德实为罕见。陈上师之文章,严谨而有文采,深具卓见,而以修证为核心,非一般注疏之学也。

十二月六日

    禅宗传佛心印,悟佛知见,可分三量以论之,谓“证量、理量与法量”。证量谓开悟见道之境界,非文字言说所能表,唯实证相应故。理量谓对此证量之比量说明,为相似证量,一切经论文字所显故。理量有两种说,一为否定说,不立一切见、修、行、果,离分别戏论;二为肯定说,不离一切法,一切自显、自生、自解、自然。否定说即为般若,肯定说即为圆教“一切法皆是佛法”之圆觉。亦肯定亦否定说者为唯识,破相以显性。法量为求证量之方便施设,种种法门,若参禅、若诵咒、若机锋、若棒喝等。此等法门,皆为黄叶止儿啼,以当机则贵,不可执为实也。一法含诸法,法法圆通故。又证量对应性空,理量对应缘起,以缘起而悟性空,因性空故现缘起,至事事无碍之境。三量归为一量,一量含藏三量,不可执一非他也。凡文字哲理,其最高者为禅宗之理量而已,而证量无言也。

十二月七日

    一切染净诸法,皆是清净真如,山河大地,尽是如来法身。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这是大圆满无见之见: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实相如如。吾人对一切妄念烦恼均不必对治,一觉即无,如梦中花,如水中月,本不可得故,若去除烦恼,则增一新烦恼也。

    读南怀瑾先生的《禅海蠡测》,此书为南先生的代表作,为其亲手著述者,余多为讲课之记录。南师著述,不可作学术著作看,其价值在其证悟之体验,不在知识之考据也。学者往往以学术而苟求之,则甚无谓也。

十二月九日

    关于禅学社的工作:一,建立健全的组织制度,以利社团的顺利工作和长久发展;二,统一认识,明确禅学社的性质是文化社团,宗旨是弘扬禅学优秀文化;三,开展同海外相关社团的联系工作,争取资金和书刊的支援。

    成佛是大智慧、大功德的圆满,通一切智,彻万法源。我们学佛必须广博学问,研究内外之学,同时注重修证,训练定慧力,才能有所成就。一个人只有找到生命的真谛,献身于自觉觉他的伟大事业,才能有真正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才能不断升华生命的境界而达于最后的圆满的觉悟。克除一己之私,心怀众生,乃一切圣贤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年12月01日
后一篇:2011年12月07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