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日
悟道需要真正的大智慧,绝非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人所可梦见。我们必须精进不已,精研教理,如法思维,甚至对世间的一切高深的学问都要探索,在一切的事理中去悟道。
实相境界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思议不言说了。其实从理上是可思可议的,而悟道不是在理上明白一个道理,而是在事上实证如理相应的现量境界。比如我们可以知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众生本来是佛”等道理,却不能如实地证到这个境界。但理上的了解可以成为事上的证悟的契机,如果理上都搞不清,又何谈事上的证悟!
有的人以为一切妄想不生心不动摇就是道,其实这只是定的境界而非悟道。开悟的境界超越动静二相,是那个本来的觉性。动亦无妨,只是无所住不着相,还它一个本来面目。万物缘起性空,无相可得,众生心地亦复如是。只是凡夫于中取相,妄见分别,此即迷也;悟人在处一般,并无所得所见,无非回到事物原本的状态。悟道的人也有分别,也有思想,决非不能思想的顽空,只是他的分别无住,不着相,如流水相继,所以是一个动的世界,然其动也是“如如不动”,因其觉性恒照而寂也。万法的实相即是它的空相,并无一个独立的有固定自性的“实相”可得。所以修定不过是修慧的资粮而已。真见道的人是定慧一体,是真正的如来大定。
因此学佛悟道的人,绝非一无所思一无所为,他是可以大有作为可以通达一切的人。绝非追求虚无否定生命,而是在无求中得自在,在无我中证解脱,在无为中无不为!否定一切而又建立一切,所以是真正的“大积极”。究竟的道理,无非一个“中道”而已。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取不舍,不空不有。
八月十八日
一切法圆摄于一法之中,一切法毕竟归于无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性中有十方诸佛无量功德,亦含容法界众生无尽。于一尘中有无数佛刹,一一刹中有无数佛;于一念中有十方古今无量世界,一一世界有无量众生。故曰:“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忽然得一联曰:
业海主沉浮,方显英雄本色;
觉岸识迷悟,才是丈夫气度。
八月二十日
修道途中,有种种体验与境界,而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容易被种种境界所迷惑,一执着即成魔法。不觉是无记,知觉是无明,而道不属知,亦不属无知。不贪着小境,佛来斩佛,魔来斩魔,般若慧剑常提起,才可证得大光明。故曰:
业海休管沉浮,英雄无颜色;
觉岸岂有迷悟,大师气自闲。
八月二十五日
从性空的一面讲,菩萨深达般若空慧,无相无为,无诸分别,远离颠倒,自在无碍;从缘起的一面讲,菩萨起大悲心,运方便智,修一切善法,照真达俗,行四摄六度万行,普利众生。我们学习菩萨的精神,就是要精进修道,实证般若,获得自在解脱;同时在现实时空中,以大悲心为本,方便为用,博学深思,增进学问辩才,为净化世间,升华人生而努力。
八月二十八日
现在学佛之人,往往宗教习气太重,号称正信,实是迷信,凡障未除先成圣障。学禅其贵在自肯自悟,自在无碍,其偏失则在狂,未得言得,堕于凡夫禅。学净其贵在寓高妙于平凡,老实念佛,三根普被,其偏失则在迷,不知念佛真义,错解他力精神,不思活时自修,妄冀死后。学密贵在传承真实,次第严谨,身心兼修,其偏失则在怪,迷途为家,谈神说异。其实佛法任何一宗都可含摄万法,无有高下。善用之,法法皆是佛法;妄用之,法法皆成魔障。
八月二十九日
有空即参禅,无事常打坐。将此身心奉尘刹,万缘放下且逍遥。打坐不是道,道不离打坐,若能将打坐境界和生活打成一片,即处处是道场,时时在打坐。学佛与佛学要统一起来,没有修证,不能对佛学有透彻的了解;没有对佛学的透彻的研究,就不能走理性的科学的修证之路。学问到家了,就是见地到了,修证就容易上轨道。学佛也要与生活统一起来,一切世法皆是佛法,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只有正面处理好生活问题,积极地去解决生活问题,去建设人间净土,才能有真正的自由解脱。
八月三十日
悟道,其实我们都被骗了!哪里有什么“道”可悟啊?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早已在道中了,只是一个妄想而已,才成颠倒众生。妄想亦空,烦恼即菩提,清净圆觉,何劳远求?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道不曾离开过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我们却头上安头,自远其道。开悟也是平常事,毫不稀奇,所谓“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开悟之后正好修行,清理余习,转化色身,在生活中磨练保任悟境。越是在繁忙之中,越是在烦恼思虑中,越是修行的好时候。如果静坐时有道,一到生活中去就没有道了,那样永远无法成就。要居一切时,不起妄想;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所悟境,不辨真实。
九月二十五日
世尊有云:“我法妙难思”,如来境界微妙难测,高绝凌空,超出世间情见之外。禅者与白云为伍,伴明月而眠,心游太虚,神寄天外,与自然唱和,与宇宙交心,清净美妙,光明无量。昔乎世人沉迷物欲,惑于有相,以苦为乐,不思解脱。
禅不是不要生活,而正是在生活中实现解脱。修道参禅一定要调和情欲,我们一切生理上的变化和心理上的情感,都与情欲有关。调和情欲的总原则是:疏导、转化和升华。这可看作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在不具备转化和升华的能力之前可以合理地疏导,不能盲目地压抑,也不要任情纵欲。转化的关键在定,定能炼精化气;升华的关键在慧,慧能炼气化神。对于生活中的其他欲望,皆宜作如是观。
十一月二十一日
中午与禅学社社长谈论社务。论个人之修证,则须有科学家之严谨与宗教家之热诚;论学问之建树,则须有哲学家之精思博学及开放的学术眼光;论社会事业与活动,则须有政治家之运筹帏幄与管理之才。凡作一项事业,先须定宗旨,权衡利弊,立德为基,利他为本。正邪之分,只在几微。雄心壮志与野心勃勃,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只一念之差耳。宗旨立而后有本,本立而后有行动规划,有规划然后有组织措施,从人、事、物诸方面实施之。凡事宜理事并重,重计划之落实,而不可虚有其理想而无实行之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