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一日
般若为诸佛之母,释迦菩提树下所悟之实际理地是也,而三藏经典所出乃诠此一事,即万行门中之诸法教也。禅宗直证菩提,不落阶梯,不立文字,直下承当,不增不减,穿透心源,究竟无碍,见性成佛,故说禅宗即实证般若也。
因禅宗直趋佛果,故不受一尘,脱落群有,泯诸分别,离四句绝百非,种种言说思虑皆是戏论。学者但悟自性即佛,不须另作功夫。此从见地上言,从果位上言。依此见地行一切善法,而不修即修,故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不滞空也。举手下足,皆从道场中来,一行三昧,安住无为之心。
于悟境中,不谈神通妙用,而非无神通无妙用也。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但了自心,一切圆成!
净宗密宗,皆为殊胜方便,皆有契机之处,然实不违禅宗也。盖禅宗既为佛之心法,故当然为诸宗之所依归也。以禅入净,以禅入密,以禅入万法,无往而不胜也。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故一切法皆非佛法也。
教理大海,义理纷纭,若只知泯一切分别,则何能通诸经义?应“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分而不分,于理一而见性,于分殊而有差别。
五月二十六日
夫古来成大事者,莫不具宏远之志,行难行之事,胸襟广阔,怀抱天下。克己制心,潜悟大道,精研诸宗,博通古今,然后能德才兼备,己立而立人,自觉而觉他,成一代伟业。当其致力修道积学之时,则倾其身心投入其中,非尽诸学之极峰、窥大道之底蕴不可。当知真男儿丈夫,具宇宙希有之志,成旷世难逢之业,岂可瞻前顾后,留恋俗乐,犹疑于凡圣之间,徘徊于大道之门哉?惟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扶遥而上九万里,方能一睹“万里无云万里天”之胜境。故知真修行者,长驱直入,顿破无明,勇猛精进,直趣菩提。灭诸戏论,潜心大事,不羡世乐,不恋凡情。冥心真际,证大自在。无心顺有,随缘处世。凡圣等观,和光同尘。
七月五日
真要悟道的话,首先见地要够,教理要通。尤其是现代社会的人,要知理明法,原理方法搞通了,才能走一条理性的系统的修证之路。研究佛法是科学的事情,不可盲目地迷信,事事要研究个透彻,并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及现代人的修证经验。不可说的道是指开悟的境界,而要开悟还是离不开有修有说的过程。
其次修道是一件专门的事情,必须有一段放下万缘,一心一意致力修道的时期。没有经过难行能行的苦修,没有能真正进入四禅八定的定境,修道很难成功。
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安祥的心态,每天要有专修的时间,然后在其他时间里自然作事,不取不舍。要善于把练功时的悟境扩展开来,在一事一行中念念向道。这就是行愿,就是心地法门,要随时随地能够做主。
在成就的过程中,四大的色身转变,气脉的变化是一定要经过的,但是这些转化恰恰是在没有身见的定境中造成的,不着身见正所以成就色身转变的关键,这个道理要搞通。其实在修证的过程,种种境界都有,都可谓之魔境,因为一执着即着魔了。如执着乐境堕入欲界,执着光明堕入色界,执着无念堕入无色界等。但也可谓之佛法,因为一步一步都是不同于凡夫的境界,都是趣向菩提的过程,不执即为胜境。在这些境界中,苦乐都有,我们都不能执为实有,这就是见地,就是般若!
七月七日
生命总是要追求它存在的价值的,绝对的生命否定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否定只是一个表象,一个价值的转换。不断否定了低层次的价值,而呈现出更高的存在。佛法之究竟,绝非追求一无所有的绝对的空无,恰恰相反,在佛法的空无中是洋溢的充满!空正所以成就正觉的方法。空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空无中自由自在地“无不为”
七月十八日
有许多的日子,如此美丽动人。心如莲花般高洁,出污泥而不染,亦不着清净之相;如梦如幻,亦不着虚无之悲。山河大地,尽是法身,动静有无,无非般若。在鲜花烂漫的季节里吟唱,在清风明月的静夜里沉思。未名湖畔,有我的脚步轻轻;图书馆里,有我的哲思朦胧。与银河仙姑共舞,与千古圣哲共醉。去攀那高峰罢,无限风光待我领略;去海底探宝罢,千古之谜待我破译!你是风,飘向遥远的佛国;你是云,化作甘露洒向人间。
八月九日
偶偈
本自非动焉求定,从来无住且随行。
一切圆成当下是,即此凡心成佛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