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1月29日

(2011-11-29 07:48:26)
标签:

道上的风景

生命意识的觉醒

连载12

杂谈

分类: 观虚斋书摘

卷六 未名湖畔的脚步

一九九四年,就读于北京大学

三月十五日

学佛心影

    佛学精深广博,诸乘诸宗,义理纷然。学者或茫无头绪,或局限一宗,不能圆融。虽然真义归一,而方便多门,其间亦多微妙之处。若拘于文相,必相乖离;而妄议通达者,又多曲解盲通。从现代立场言,欲使佛法资助学术文化、世道人心,必须使佛法有一系统而贯通之理,而又不违原意,此探求佛法者之职志也。

     佛法之精义,惟在体证,非体证不足以语佛法深髓也。佛法皆从体证中来,于体证中悟,离此即非佛法也。而欲体证佛法,又须精研佛法,二者统一于悟道,证无上菩提,得解脱自在。念念自觉,不离日用。

    研究佛法,如上所说,可谓之内学,以求证贯通为旨,深达真谛而融通诸宗万法。然若仅限于此,则或能有助个人之解脱,而难普济众生。佛法不能契入社会生活,佛理不能影响启发现代学术文化,则纵达实相,亦不能方便也。因之须将佛法投入现代社会生活之广阔环境下,将佛理投入现代之学术文化中,找出其位置,而以现代学术的方法语言重加阐发,方能在现实层面影响人类文明。因之必须精通现代科学、哲学及一切世间学问,而与佛法互通为一,本来世出世间,共是一理,有其沟通之处。实现佛学现代化,则为外学也。患世之佛教徒,信仰佛法而受用之,却无补现实社会,空有度众生之志;而研究佛法之学者,又不能证悟真如,乏般若智,议论纷纷皆成戏论,与实相渺不相涉也。

    又从修道而论,大乘真义盖在圆通世出世间,若舍世间而求悟或于世间而执迷,皆非究竟也。居尘而修道,入世以求法,以分别之知(世间学问)悟无分别之智(般若),圆融无二,岂惟维摩居士之风范乎?

    以佛徒之精神精进修持佛法,而又不怀狭隘之宗教偏见,广参诸学,旁通百家,输入现代精神于佛法之中,通达一切方便,究竟圆融,以实现人间净土,光大圣教,是为吾之目标。

三月二十八日

    心之昭然明觉,有不为境所移者在,其功用不竭,定慧圆明,此所谓“本心”者也。不增不减,无智无得,本来如是,万机潜蕴。然常现于外者,为本心之发用流行,于境生执,则生种种思量分别,贪着其事,于善恶取舍,径渭分明,如是遂使本心之周遍智沦失,而使宝镜蒙尘,随现象境而流转,生诸烦恼梦想。本心不与境对,而境心同泯;习心则与境相对,逐境生情。欲发明本心,得般若智,惟入不二法,于境不生心,契入如如。有两种境,人不能舍。一者痛苦之境,若身有疾,若心有忧,若事有逆,若理有塞,皆易入纷扰之境,生种种执着妄想,以病境为实有,不能顿除一念,觉其本空而万缘放下。若能悟其性空,则能转烦恼为菩提。二者喜乐之境,若身轻安,若心有悟,若事有顺,若理有通,皆易生贪恋之心,耽着喜乐,不当机忘情,则反生法累。此两种境,究其根本,在我法二执。须到觉悟时不生妄想,纷扰中只如处常,一心如如,不取于相,善恶情忘,凡圣无异,方能入无上定境,领受风光好处更有无限风光也。

五月十一日

    众生在梦中,也很美。梦中一切皆觉真切,有时觉得叫醒他们,反倒是多添无趣,使其无所适从。能悟无上菩提者,毕竟只能是少数。虽然我们应有普度众生的广大行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佛亦不度无缘之人。对顽冥不化之人,我们也无可奈何,只有付诸一笑。倒是我们自己,要坚定信念,立稳足根,广修诸学,彻悟人生,达于圆满之境,才能自度度人,弘法利生。在悟道之途上,有太多的诱惑与歧路,若不发无上菩提心,精进修持,极易退失。尤其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故,修行尤为难得。

五月十六日

不取不舍

    功夫不是道。功夫是有为法,是由修炼积累而得到的境界。若一个人学佛悟道,功夫好的时候,精神充沛,一念清静,于是就有一个“清静”的境界,然后就贪着这个清静。功夫差了的时候,身心疲倦,则思维纷乱,杂念纷飞,以为“清静”的境界掉了,找不到了。这种状况,就是被功夫境界所骗,根本就没有悟道!整个就是一个感觉的层次,在“身见”中打转,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得无失不生不灭的开悟,还未梦见在。

    但如果认为悟道不用做功夫,于是毫不注重身心状态的改变,转化色身气脉,那又大错了!悟道不离功夫,色身未转,身心未空,大彻大悟是绝无可能的。有些学佛人看不起有为法的修炼,对于种种气功修炼法门更视为外道,而自命不凡,其实自己正是地地道道的凡夫!外道能刻苦修炼,成就神通功能,那也不简单哪!外道都能做到的事,我们号称求无上菩提的学佛人,还能做不到吗?反之,神通与功夫,外道也能做到,那就不是正觉,不是悟道。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轻视功夫是不对的,视功夫等同悟道也是不对的。换言之,功夫是悟道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悟道是智慧的成就,是悲智双运,不取不舍。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千万不要以为学佛就是灰身灭智,无思无求,看破红尘,离群索居,变成一块石头,岂不“误道”了吗?如果认为一定要脱离正常的生活才能修道,那就是枯寂顽空,不是不取不舍的中道。并非离开正常的生活,离开正常的作人的道理之外别有佛道可寻,而是佛道就在平常的生活中,透过般若智的透视,一切世法均是佛法。即色而明空,非色外而求空。

    不要执着于什么也不想,因为事实上一开始你无法做到什么也不想,实际上你一直在妄念纷飞。佛法是正思维,不是不思维,你不作正观,种种邪思妄想就必然乘虚而入!所以,对妄想深重的初机修行人,一定要以正观为主,保持正知正见,才能转化烦恼妄想。只有到了正观纯熟的时候,才能住于无杂念思虑而又了了分明的正定状态,那就准备好了悟道的基础了。

    万事万物都有个中道,一有偏执佛也成魔;一取中道,魔也是佛。对于佛法一定要有正见,要用大智慧去决择。执于世间生活和执于出世间的生活,都是偏执。不取,就是不着相,本来无一物;不舍,就是修一切善法,一切法皆是佛法。由不取故无所为,由不舍故无所不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年11月28日
后一篇:2011年11月30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