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济南答问录(10):连载之终

(2011-03-23 16:45:42)
标签:

传统与现代

道学与科学

修道的境界

杂谈

分类: 观虚斋问答

博主按:此次答问的全部内容已分10期连载,今天全部连载完毕。期望这些答问能够解答更多人的困惑,也希望今后凡欲提问的人先看完“观复斋问答”的全部内容,凡重复性的问题,一般不再回答。谢谢观看!

时间:2010年10月31晚7:30至9:30。

地点: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

内容:现场答问的录音实录,感谢笔录的同学。

 

问题:关于工作与修行的关系。2、传统的中华文化更关注人与世界的统一、和谐和内心的觉悟,但西方式的现代文明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能带来现代化的民族复兴吗?

答:他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第二个问题我想他问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这在学术界也是一个很热门的焦点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呢,还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我想这个问题的回答,它不是一个直线的关系,我们不能把两个层面的东西硬拉到一个层面来说,来建立它的一个因果。如果我们讲的现代化是指这个经济的现代化、社会制度的现代化,那么它跟传统文化的关系呢,它不是在一个平台上,一个层面上。既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妨碍了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它的关系不是在一个维度上。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它解决的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诸如某一个经济的问题,或者物质发展的问题。传统的中国文化它是一个体系,一套价值的体系,一套修养的体系,一套对整个宇宙人生理解的体系。这个文化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是帮助你安身立命,帮助你寻找到精神家园。对于国家来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身份,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源。而中国的现代化,它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或者一个经济的现代化。如果要真的走向和谐社会,它需要文化的配合,需要人的心灵的进化和物质的进化协调发展。那么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文化它是有利于中国实现一个真正的全面的现代化,而防止单向度的物质文明发展带来的各种后果。所以最近我们中央领导人也在提倡要弘扬中华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我们中国人的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过程当中,中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是我们离不开的,绕不过去的。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建构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虽然我们不仅仅是靠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吸收优秀的现代文明,给它进行融会贯通的、综合创新的一种新的发展,但是这个根基是不可以割断的。在中国文化里面,其实它也有它的管理学,有它的经济学。现在有人也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它不一定就不能适应现代,它也许是更适合于现代,是一种后现代的管理模式,或者后现代的经济学模式。如果我们打破了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会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问题:佛学、道学的发展历史有2000多年,而科学的发展历史仅有不到200年。从目前科学和佛学对当世的贡献看,科学的贡献应是远高于佛学或道学的。主要原因是科学对普通人来说,很容易接受,具有可积累性,而佛学或道学接受起来却困难很多。请分析:现代的物质科学研究方法,对佛学或道学在研究方法上能有什么借鉴或启示(包括对现实修炼)?现代科学能否促进佛学或道学的发展?

答:前面一部分说科学的贡献大于佛学或道学,这个也不是在一个平台上的比较。对什么的贡献?我已经说了,科学技术对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对于人的生活的便利性,这种帮助、这种作用那当然不是佛学或道学能比的。问题是我们佛学或道学本来就不是为那个服务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上的便利,同时它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很多的问题,这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道学也好,佛学也好,解决的是一个新的维度的问题。在《庄子》里面,它很早以前就看到了技术文明发展给人心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就是“有机械必有机心”。我们看到,当今社会很多人失去了精神家园,虽然在物质上也许很富有,但是在精神上越来越贫穷。很多天灾人祸,是因为我们人类过度地开发地球,造成了这个环境的破坏。所以这个功和过是相对于两个层面来说的。如果从心灵的进化,精神的净化层次来说,从我们修道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么我们佛学也好,道学也好比科学的贡献要大,对不对?你这怎么比较?所以我们不需要去比较哪个贡献大,而是要真正认识到它们在哪一层面上起作用。后面一部分的问题,就是科学它具有普适性,它能够变成一个产品推广,那么科学的这一套方法对于我们佛学的发展,或者对于道学的发展,对于修炼有什么样的借鉴?一方面我们说修道是人的意识的进化,它是你要有意识去进化的,所以它不可能用一种机械化的方式去解决它。我们不可能创造出这样一种产品,这样一种药物,能够让每个人吃了以后就成仙了,成佛了。不能开发出这样一种最高的药物,这样一个产品来。假设有这样的一种药,我们每个人吃了以后就成佛了,那么这是我们被外在物质支配的结果,这不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一个成果,这跟我们修道的意义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修道是要发展我们的意识,所以从根源上它是不可能像技术产品那样做一个普适化。那么科学发展对修道有什么样的借鉴和启示呢?是可以有的。就是在科学的发展上,它有一些发展的模式,提供了科学领域里面很多新的理论,一些新的方法论。这在思维上,或是在理论研究上,可以给我们的道学研究、佛学研究提供某种启迪。虽然这个修道或者道学解决的问题和这个科学所解决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科学根源于实验,道学根源于内在的实践,一个是外在的实践,一个是内在的实践,在同是实践的这一层面上,它们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比如说科学家在发展科学理论的时候,他要做大量的实验,而且科学的发展,科学的成果,最高的科学水平,是常人、是一个普通人所不能了解的,不能理解的。与此相类似,一个真正的悟道大师,他也需要长期的实践。他也有他的实验室,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自身,他的生命。他也有他的资料,这个资料就是各种各样的经典。以前悟道大师的心得体会,都是他研究的数据资料。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悟道大师他的境界很高,理论很高,一般人理解不了,就否定他,因为最高的东西只能是少数人所能达到的。这里有一个人数分布的规律:越是最高的水平,那里的人数就会越少;越是普及的那个层次,人数就会越多。这一点上跟科学是一样的。你比如说现在一个物理学家,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他研究一套什么理论,那对于我这个物理学本科的学士来说,我也看不懂。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修道的过程,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不断地去实验,不断地去攀登的一个过程。那在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上面,修道领域跟那个科学技术领域是一样的。大多数人我们可以从道学、佛学里面得到一种精神的提醒,精神的启示,对他的人生会有某种影响。但是我们不要奢望,所有的人修道以后就能得到那个道的最高境界,这个是有一个因缘,有一个过程的。所以我才强调要活在当下,不计较结果,这样一种心态就把修道和最后那个成果的对立,这样一个两难困境给分开了。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修道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另外就是科学的发展,它有一些最新的发展,对于物质世界的奥秘揭示得越来越深的时候,也为我们理解某些佛学道学的道理开启了一扇门,可以增加了一条了解的途径。虽然不能直接地去相互代替、相互诠释,但是它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很多科学家研究科学,研究到最后他们就走向了佛学,走向了道学,包括一些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也都承认,他们的灵感也好,他们所想象的那个宇宙最后的和最高的奥秘也好,跟老子讲的那个“道”或者跟佛学讲的那个“空”道理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理解的。这是他们科学家自己在说的,这也是科学和宗教关系的一个方面。

问题:修佛与修道的区别是什么?修道追求的是一种境界,那这种境界是否可言?是真正与天地万物合一,从心所欲,还是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答:修佛与修道的区别是什么?那要看你自己怎么样理解修佛,怎么样理解修道。在我的这个用法里面,修道不是指道家道教的修道,它是一个广义的,是一个普适性的概念。这个修道就包括了修佛,学佛也是在学道,也是在修道。如果我们把佛当成一种觉者,当成一种觉悟的层面,那么修佛就是走向觉悟,那么它跟修道也没有区别,修佛就是修道。那么这里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指修佛教的方法,和修道家道教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在具体的方法上,它当然有区别。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理论诠释的体系,不同的实践的路子。但是我一直强调的是佛与道之间的“相通”。相通就是在某一个层面它们可以互相理解,甚至可以走到一起。具体的路是不同的途径但是走到某一个地方它们能够相遇。它们不矛盾,不是说存在一种你对我错的关系,而是不同的路径的关系,它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具体的区别前面已经有过一些总结,比如说修佛更注重修心,比较忽略修身。而修道,修道教之道,更注重修身,从修身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说佛家的强项是修心,解脱烦恼;而道教的强项是修身,转化身体,它们有侧重点的不同。但这个分别不是绝对的,不是说佛教里面就没有修身体的方法,也不是讲道教里面就没有修心的方法。如果那样的话那就不全了,就不是它的全体大用。修道的境界是否可言?这个我们在一开始第一讲就已经讲过了,最终的悟道境界不能用知识化的方式,不能用语言把它完全表达出来给你看,我讲的再多也不能就让你一定体会那个道。它是一种存在性的体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说它,不是意味着在事实上我们永远要保持沉默。言说是一种必要的工具,一个必要的方便。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去说,千言万语地去说。但是始终我们要提醒,我说的只是一个方便,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说的不等于那个道本身,道本身是要你自己去体会的。它是真正的与天地万物合一,这是可以说的,这是一种合一的境界。那它是不是从心所欲呢?从心所欲也是可以说的,就是它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是从心所欲的。但如果你说,它就可以改天换地,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从心所欲,能够什么时候让地球停止运转,能够让这个社会什么时候解决什么问题,这种从心所欲是达不到的,修道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我们讲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更大的因果、业力的背景。所以你说它只是一种心理感觉吗?如果你仅仅是一般的心理学的概念,好像是一种心理上的错觉,那它不是一种心理感觉,而是一种“超心理感觉”,是超越了所有的心理活动、感觉层面的活动,而回归到一种更根源的存在状态。所以这个问题里面有好多概念的问题,就是你怎么定位,你的心理感觉是指什么?那如果我说不是心理感觉,你就以为是说它能够从心所欲,能够随意地变化物质,那我也不是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的。所以它是一种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不是一般的心理状态,不是一种可以怀疑它的真实性的心理的幻觉。而是任何心理幻觉还没有产生,还没有分别,更原始的那个状态。它是一种与存在本身完全为一的状态,是回归于你那个海洋般的无限广阔的状态。这个状态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境界,但同时它有它的物质基础。在能量场的这个角度上,它是合一的,甚至从物质的观点也可以说合一,就是这里面有很多微妙的层次。可说还是不可说?是感觉还是不是感觉?是合一还是不合一?是在什么意义上的合一?这都需要准确地界定这些词语的用法。因为合一这个概念本身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有婴儿状态的想象的合一,有原始的合一,有后天的经过转化以后自觉的一种合一,这里面还是有不一样。

我们今晚的回答就到这里,好吗?谢谢大家,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