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答问录(9)
(2011-03-22 18:02:58)
标签:
理论与实践对世事的关注修道与事业杂谈 |
分类: 观虚斋问答 |
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对佛教理论懂得很多,头头是道,而行为却相悖呢?是慧根不够吗?
答:这是一个知识和素质的关系的问题。知识是一种资讯,是一种可以积累在我们头脑里面的一种信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他看了很多书以后,他就可以头头是道,他可以讲出头头是道的道理。但这些都是知识,知识本身不是道,也不是智慧,它需要一个转化才能变成智慧,才能变成你的内在素质,这就需要真正的修道的过程。所以你讲的这种人,他只是知识而已,他行为上不能体现出他的知识。也就是说,他在知识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是在他的素质层面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而正确的方式是这两条线同时发展,就是我讲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道理。一个人光有理论、有知识,而没有实践,没有相应的体悟,那么这种知识是“空”的,空头的,不是悟空、空性的领悟讲的那个空,就是我们否定意义上的空,就是它没有真实的内涵的。反过来,一个人盲目地实践,没有任何理论的知识,没有对知识的了解,那么这个人的实践有可能是“盲”的,盲目的盲。这样偏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够的。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慧根的问题。当然你也许会说如果跟慧根无关,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之所以会造成这个结果当然是跟他的慧根有关系,但直接的因素不是慧根,是他在发展的路子上走偏了。他一个轮子走路,这个车就走偏了。
问题:修道修到一定的程度,世间事是越来越愿意管或是越来越选择放手?
答:修到一定的程度他就会知道他该怎么处理了。从他的内心世界来说,他是不执着于任何事情的,无住生心。他所有行为的原则、出发点是出于弘道也好,慈悲心也好,是一个新的原则建立起来了。所以如果他愿意管,这是他的慈悲;如果他愿意放手,这是他的智慧,是他的解脱。他不是一定要管或者一定要放手,这是看他的智慧,看他到什么程度,看他在什么样的心态之中,看他的愿心如何。也许一个人发心就是要管事的,那么他对世间事他还是会越来越操心,越来越管,但是他会不断地放掉他对这件事情的执着本身,他在“管”当中去修道。你不能把这个“管”当成一种执着,一种烦恼,那就不叫修道了,那就是世间的“瞎操心”了。或者他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管,这也可以是一种解脱;但也许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漠不关心,不是一种修道的境界。至于他最后如何选择就要看你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问题:修到身心双慧后,事业应该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吧?
答:这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修道的人他已经不太计较那个外在事业的大和小、好和坏。另外,修道的智慧是一种根本的智慧,而在世间上他的事业做的怎么样,还是有很多世间的因缘,也有他的福报的问题。所以修行最根本的是得到自己身心的和谐、身心的解脱。从本质上,它应该是有助于他的事业的发展,与他在原有的轨道上相比应该做得更好。但这个大和小是相对的,跟谁比呢?如果他本来做的那个事业就是很小的事业,那不能因为他身心修道以后,他的事业就比人家比尔盖茨的事业还大,这是做不到的,不能这样去比。我们说了,他只能跟他自己去比,跟他原有的状况去比。如果他走在正确的修道的路上,不会影响他的事业的发展,他应该是越做越好。比如说我是一个学者,那么学者是我世间的事业和身份。如果我修道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我不会不至于因为自己的修道,我就完成不了我的学业,我拿不到博士学位。或者我找不到工作,或者我工作以后被人家给辞掉了。相反,我的修道应该有助于我完成这些世间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我就能做多大的事业,我去跟别人某个企业家比,比他们赚更多的钱,不是这个意义上的。这还是有内外之别,就是内在财富不等于外在财富。内在财富也不一定会直接转化成为外在财富。但我们有可能把它们两者有机地统一,做到内外双修,内外兼顾。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