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摩诃止观》看“烦恼即菩提”在天台圆教中的意义

(2008-03-14 16:07:33)
标签:

文化

分类: 观虚斋书摘

一切法当体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实相,实相外 别法,烦恼即菩提,但对于执迷不悟的众生来讲,我们并没有时刻如实地觉知到烦恼即菩提的真相,而是执烦恼为实,生 量 倒梦想,轮回六道中妄受诸苦。所以,圆教讲“烦恼即菩提”自有其深意,是一种不思议的观行,“若不思议观,内不见有烦恼可断,烦恼性不障菩提,菩提不障烦恼,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1],它指明存在的真相,让我们由圆理而起圆观,由圆观而圆证,而不是混淆凡圣境界之差别,更不是鼓励执着中的众生任其流转于烦恼妄想之中而不去通过止观实践如实地证悟烦恼即菩提的实相。不 深观而随便讲“烦恼即菩提”,对业重的众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甚至是危险的, 为这易使烦恼深重的众生产生邪见,所以我们必须了悟圆教的真理是对大菩萨们的深入说法,而对一般的众生应机而说的权教仍属必要。

离开了我们现实的处境,离开听法者的具体根机和接受能力而悬空地讲“烦恼即菩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法性的本身无所谓烦恼,也无所谓菩提,讲烦恼与菩提只有针对众生的主体自身的境界才有意义,彻底地证悟烦恼即菩提的实相,就是佛陀;而对凡夫、二乘乃至菩萨来讲,必须深观“烦恼即菩提”的真义,并不是任由烦恼现行而成凡夫境界,恰恰是观烦恼即菩提而顿时提升凡夫境界为佛境界,“观贪欲瞋痴诸烦恼,恒是寂灭行,是无动行,非生死法,非涅槃法。不舍诸见,不舍无为,而修佛道,非修道非不修道,是名正住烦恼法界也。”[2]在圆观之中,并不是对烦恼加以特别的对治,故非修道;了烦恼真性即无烦恼,故非不修道,此皆是圆顿观中的吊诡语,而不明者以之为借口满足其贪欲,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在“烦恼即菩提”的圆观中,实是不断烦恼而烦恼已断的,讲不断烦恼,是因为并无一个客观的烦恼法作为我们要断的对象,也并没有一个特别的法门去对治烦恼,而只是悟其即空则无烦恼。讲断烦恼,是指我们不应再有对烦恼法的执着,“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虽知烦恼如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3]虽然烦恼无所有,烦恼即实相即菩提,然而我们如果还未彻底证到此等境界,仍需发愿断此无所有、如实相之烦恼。

圆教所证悟的境界,必由“六即”规范之,方能克服我慢与自卑两种偏激性,而“烦恼即菩提”之“即”亦是“六即”之“即”,烦恼与菩提相即并不是全等,而是差别中的平等,平等中的差别。如《法华玄义》中云:

生死之法本即涅槃,理涅槃也。解知生死即涅槃,名字涅槃也。勤观生死即涅槃,观行涅槃也。善 功德生,即相似涅槃也。真实慧起,即分真涅槃也。尽生死底,即究竟涅槃也。观烦恼即菩提亦如是。[4]

“观烦恼即菩提”包含“烦恼理即菩提、烦恼名字即菩提、烦恼观行即菩提、烦恼相似即菩提、烦恼分真即菩提和烦恼究竟即菩提”六个层次,对于未修行、未解佛法的人,只能说烦恼理即菩提,虽具此理即而不知,实际上为烦恼所困。从理解烦恼即菩提之理,到勤观此理得到真实受用,直到究竟证得烦恼即菩提,这是圆教修行的圆位。虽即而常六,众生与佛有迷悟之别,由此超克我慢;虽六而常即,众生与佛性理无异,由此超克自卑。

只有处理好“烦恼即菩提”中的断与不断的辩证关系,才能契于圆教之妙法而不起谬执。《摩诃止观》卷八“观烦恼境”中特别明示圆顿止观对待烦恼的正确态度,批判了“末代痴人”不解圆理之真义而妄行非法的谬误,其云:

不思议境者,如无行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如是四分虽即是道,复不得随,随之将人向恶道,复不得断,断之成增上慢。不断痴爱起诸明脱,乃名为道。不住调伏,不住不调伏。住不调伏是愚人相,住于调伏是声闻法。[5]

贪欲等烦恼法虽即是道,但不得随之流转,随之即成“住不调伏”之“愚人”,将人引向恶道轮回;但也不得断除其法,除之即为“住于调伏”的声闻法,以为有法可断,有空可住。只有菩萨能不住二边,契入中道:

菩萨不尔,于生死而有勇,于涅槃而不味。勇于生死,无生而生。不为生法所污,如花在泥,如医疗病;不味涅槃,知空不空,不为空法所证,如鸟飞空不住于空。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不断五欲而净诸根。即是不住调伏不住不调伏意。[6]

菩萨既不为生死烦恼法所污,能觉烦恼即空故,不住不调伏;也不为涅槃空法所证,知空不空故,不住调伏。与此相反,有一种愚人不解此义,而生过患:

今末代痴人闻庵罗果甘甜可口,即碎其核尝之甚苦,果种甘味一切皆失,无智慧故刻核太过亦复如是。闻非调伏,非不调伏,亦不碍调伏,亦不碍不调伏。以不碍故,名无碍道。以无碍故,灼然淫泆,公行非法,无片羞耻,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此是啖盐太过,咸渴成病。[7]

以为一切法都无碍解脱,而“灼然淫泆,公行非法”,借无碍法而追逐贪欲,实际根本不能做到无碍解脱,此是不得“烦恼即菩提”之真意而住于烦恼海中,执药成病。由此可见圆教中“烦恼即菩提”有其系统哲理,对于妄解“烦恼即菩提”的口头禅者,以智顗的“六即”行位自检,实堪为当头一棒!

                     






[1]《四念处》,见石峻、楼宇烈等编:《中国佛教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13页。 

[2] 《摩诃止观》卷二,第203页。

[3] 《摩诃止观》卷五,第252页。

[4] 《法华玄义》,《大正藏》卷33,第79页。

[5] 《摩诃止观》卷八,第306页。

[6] 《摩诃止观》卷八,第306页。

[7] 《摩诃止观》卷八,第306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