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摩诃止观》看“烦恼即菩提”在天台圆教中的意义

(2008-03-14 16:06:31)
标签:

文化

分类: 观虚斋书摘

在天台圆教中,“一念心”是所观的不思议境,介尔一念心即具三千世间法,此一念心不可定说为真心或妄心,而是一念无明法性心,迷则无明,悟则法性,不但一念三千,也可说一色一香,无不理具三千,一一烦恼法也可说性具三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圆融不思议境,而“烦恼即菩提”在圆教中的观行就是“一心三观”的不思议境界。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也可先从次第三观开始,先明思议境,令不思议易解。

智者大师对龙树《中论》中的“三是偈”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进行创造性的解释,每一句话都有其独立的意义,成为成立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的理论依据,与此相应,“烦恼即菩提”的观行也就有相应的意义。以下我们逐句加以说明。

《摩诃止观》卷一论“因缘所生法”云:

夫心不孤生,必托缘起,意根是因,法尘是缘,所起之心是所生法。此根尘能所,三相迁动,窃起窃谢,新新生灭,念念不住。[i]

我们的心念总是容易局限于过去的经验、记忆和习惯之中,以一种固执的方式去把本来是无住的万法加以定相化,以为有一个真实的外在对象可以使我们或喜或忧,以为我们有一个实在的主体可以分别和感受这一切的对象,但其实这只不过是我们头脑加以投射的结果,头脑中的一切概念皆是一种抽象化的执定,使我们误以为真有与概念相应的不变的自性。感官六根接受到对象六尘的刺激,就使头脑生起诸多的意念,以无明为主导而起我执法执,这就是烦恼,心所执内外之法无量,而烦恼也就无量。由意识、感官和对象缘起而成的种种心法,就是“因缘所生法”,因其并非实有自性而只是假施设之法,所以也叫“假名法”,这个“假名”是对缘起性空之法加以范畴的置定而生起的概念化执着,是未经空观融通升华前的“假”,又称“生死假”,因为执着这些假法而轮回生死长夜之中。在这个层次中,我们不能说“烦恼即菩提”,烦恼是执着之“假”,去掉执着才是菩提。

其次,“我说即是空”者:

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起。起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起时不从自他共离来,去时不向东西南北去。此心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ii]

这是用《中论》“八不”观法,明一念缘起之心无自性,无自性即空,这是“从假入空观”,由此证一切法皆空的“一切智”,此智可破凡夫执着之假,去掉对缘生无自性诸法之增减而复其本空之面目,如其无住而无住之,证一切烦恼皆空,由此得二乘之解脱,从假入空观,可说是“观烦恼即空即是菩提”。

其次,“亦为是假名者”:

观根尘一念心起,心起即假,假名之心为迷解本,谓四谛有无量相。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如工画师,造种种色,心构六道,分别校记,无量种别。[iii]

从假入空只是破除对缘起无住之法的的遍计执,并不是从缘起法之外另起一个“空法”,空只是起一个融通淘汰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独头的本体而别于诸法之外,若执着于空,实际上是从相反的方向上重复了遍计执的心态。破除了对本来无住的诸法的自性执后并没有泯灭了诸法丰富的缘起差别相,而是顺应其缘起差别而为之安立假名,识别种种烦恼之病,种种治病之药,让一切法各安其位,不相错谬,这是“从空入假观”,此时之假是空后之假,不同凡夫之假,凡夫之假是假而不能空的,二乘是空而不能假,菩萨虽假而无执,虽假而能空,故成菩萨知病识药的“道种智”,从空入假观,可说是“菩提即是相应于无量烦恼法而为菩提。”

最后,“亦是中道义”者:

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者,若根若尘,并是法界,并是毕竟空,并是如来藏,并是中道。云何即空?并从缘生,缘生即无主,无主即空。云何即假?无主而生,即是假。云何即中?不出法性,并皆即中。当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并毕竟空,并如来藏,并实相。非三而三三而不三。[iv]

  从假入空观和从空入假观都只是方便,不是三谛圆融境,“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谛观。”[v] 从假入空观是空凡夫生死之假,从空入假观是空涅槃,破除这两边的偏执而入中道。“中道第一义观者,前观假空,是空生死,后观空空,是空涅槃,双遮二边,是名二空观,为方便道,得会中道。”[vi]中道观实际上对应圆教的一心三观,这是超越了次第观中的偏执,而直接地观诸法实相,因为次第观是从对治修行主体的不同偏执而言的,并不是实相本身有这些层次的分别,就实相本身言,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圆融不思议境,在此方可圆满地说“烦恼即菩提”,如《摩诃止观》中说:

一念心起,亦八万四千法藏,佛法界、对法界、起法界,无非佛法。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一尘有三尘,一心有三心,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一一心亦如是。贪瞋痴亦即是菩提,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谛。翻一一尘劳门,即是八万四千诸三昧门,亦是八万四千诸陀罗尼门,亦是八万四千诸对治门,亦成八万四千诸波罗蜜。无明转即变为明,如融冰成水,更非远物,不余处来,但一念心普皆具足。

  一念心起,即含无量诸法,一一法即空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一一法即假故,此无量法即八万四千尘劳而显八万四千法门。此无量诸法皆法尔本具,无可毁坏断灭,贪瞋痴诸烦恼即是菩提,一觉即是,无明即明,如融冰成水。在《摩诃止观》卷五,对三谛三观有一段总结:

若法性无明合,有一切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如是遍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历一切法亦如是。若因缘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随情道种权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即随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义者,即非权非实一切种智。

  从“烦恼即菩提”的角度上说,无量缘起烦恼法,这是“众因缘生法”;一切烦恼法皆空,烦恼即菩提,这是从假入空观的“我说即是空”,空观泯灭一切差别,融通一切法,是自觉的“一切智”;空并不否定无量的烦恼缘起法本身而只是去除其妄执,所谓的“除病不除法”,菩提即烦恼,这是从空入假观的“亦为是假名”,假观分别一切法,建立一切法,是觉他的“道种智”;烦恼即空即假即中,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是中道观的“亦是中道义”,中观统一一切法,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是自觉觉他的“一切种智”。

 







[i] 《摩诃止观》卷一,第199页。

[ii] 《摩诃止观》卷一,第199页。

[iii] 《摩诃止观》卷一,第199页。

[iv] 《摩诃止观》卷一,第199页。

[v] 《摩诃止观》卷三,第217页。

[vi] 《摩诃止观》卷三,第21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