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庄重,我必虔诚(《化蝶:庄子的密码》后记)
(2011-11-22 20:59:42)
标签:
情感 |
我必庄重,我必虔诚
王扉
摇头晃脑,学着父亲的腔调,像唱歌一般琅琅上口……小时候的这个画面,在我成年之后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闪回在眼前。或许是因为生活际遇突然有了某种感悟,或许是读书看报时无心遇上“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种情形,就像牛儿在早间吃下了大量的好草,到了上午的时光自然会开始消化、反刍。
前些日子有位甘肃的读者在网上问我,他现在开始陪孩子读经了,开始只是读不理解可以吗,慢慢会不会理解?我回复他说,古代的经典对孩子而言,开始读是不要求他们理解的,只要求他们能熟识。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很强,大人理解能力强但记忆力变差,所以在小的时候让孩子们记诵经典,只须背不用理解是可以的,因为长大后他们慢慢地自然会领悟。比如一个6岁的孩子是不可能理解什么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他16岁、26岁、36岁……自然会慢慢领悟。
在我6岁的时候,我已经学会自己踩着小矮凳,在父亲大大的书架上找书看了。念小学时被父亲的同事那些叔叔阿姨们问到你的理想是什么时,我居然回答长大以后要当作家。那些叔叔阿姨又问,当作家可是要写很多书的,著作等身,你知道要写多少本书吗?我那个时候还不懂“著作等身”这个词,但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父亲的大书架,我比划着说,我长大以后要写这么一架子的书。这个回答让父亲又惊又喜。父亲摸着我的头说,先好好读书吧,你长大以后能写出书架上一小格子的书就很好了。
其实,每一本书的完成,背后都寄托着很多师长、亲友以及读者们的关爱与热忱。比如当我日前在读者群里发布消息说《化蝶:庄子的密码》已确定很快就可以面市了。有位常州的读者留言说,我们又有福了。更有读者开始期待我的再下一本书:是写孙子、论语还是易经?
我曾在北京接受媒体访谈时透露,国学密码系列中,多本经典心解的案头准备工作我是同时进行的。我的方法是搂草打兔子,写老子的时候,庄子的笔记整理工作就已同步在做。写孝经的时候,论语的笔记整理工作也并行不悖。写老庄孝的过程中,涉及到易经、孙子、孟子的部分也就顺手分类摘录存档。深圳的一位企业家得知我庄子写完了,于是劝进我写《易经》,说古人所言的“三玄”,你已破玄、化蝶拿下两城了,再下最后一城就圆满了。
这样的激赏和期待,对我而言是加持的力量也是鞭策的力量,让我不敢懈怠,不能不勉力而前行。
今天动手写这篇后记时,原本没有想要写童年回忆,要写读者故事,要这么感情用事。原本是想讲一两个幽默而又有深意的段子,以显得自己很能深入浅出、手艺不错。最后还是献上一个备好的外国笑话收尾吧。
美国有一个好人去世了,两位各欠他一万美元的老友终于满怀内疚地出现在灵前,在封棺前瞻仰遗容的一刻,老友甲从裤袋里掏出了一万现金,放在死者的胸前!再掏出手帕,擦了擦泪。轮到老友乙上前时,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掏出支票本来,开出一张两万元的支票,塞在死者的手里,然后找回了一万元的现金。
我很喜欢这个笑话,它让我联想起庄子借粮的故事。庄子家贫,某日因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便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得到封地上的赋税。那时,我借给你300两黄金,好吗?”哎呦喂,人生在世,中西皆然,人人身边都有口惠而不实,爱开空头支票的老朋友。
我不知道笑话中的那个美国佬看到老友在灵前的如此举动,会不会上演大劈棺。而庄子面对老友监河侯的推搪时,讲了一番妙语。庄子说:“我昨天在路上听见大呼救命的声音,—看,原来东辙里有一条快要干死的鲋鱼,便问:‘你叫什么呀?’鲋鱼答道:‘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给我一升水救救我吗?’我便说,‘行。我将到南边去拜访吴越的大王,请他发西江的大水来迎接你,好吗?’
据说香港有名的黄大仙灵签,其中第七十一签就是“中下——庄周活鲋”。签文为:涸辙之中鲋困之,穷通自可卜当时。若能引得西江水,他日成龙也未知。这首签文的确是灵签,写出了人生大智慧。当一个人放下情执,看淡得失,学会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梦想定会慢慢成真,岁月也会慢慢成画。
鲋鱼可以成龙,庄子可以化蝶。虔诚你的大梦,就是庄严你的人生。逍遥你的心境,就是成全你的自由。要知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要知道“黄菊嫩,晚香枝,一般同是采花时”,只见蜂儿多辛苦,而“蝴蝶花间自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