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七----李庚清与石牌吴氏家族

(2025-04-14 14:28:16)
分类: 历史文化

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七----李庚清与石牌吴氏家族

 

吴邦宪,字瑞章,号冈楼子,生于1754年。1982年版和2013年版的石牌镇志上,均有记载。镇志上记载,曾经的石牌关帝庙有一横幅是其所书写:“正气凌霄,威震华夏,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另有六幅屏联存世。

 (吴邦宪的六幅屏联,此图感谢石牌画家严昌金先生提供。可惜名字写成了“吴刚楼”。《石牌镇志》上则写为“吴岗楼”)

李庚清,曾经给吴邦宪写过一篇传记,我曾尝试查这个人的资料,最初仅仅在光绪《京山县志》卷二十二中看到过这个名字:“女史陈迦林墓碑,嘉庆十八年汉阳李庚清撰文,天门举人王廷钦书丹,安陆府知府林绍光题额:徽音永昭,京山县知县李华立石”。刚开始我以为他是汉阳县人或者汉阳府人,但在《汉阳府志》、《汉阳县志》中却查询不到更多有效信息,于是不再特意去查询,只是在平时看书时,会留心这个名字而已。

 

直到有一天,在同治版《汉川县志》艺文卷中看到一首诗,署名为“李庚清”,名字后面还有三个字,第一个字,仅只剩下一个小点,第三个字,也缺失一小部分。我认真看了看,觉得应该是“一名蟠”。这个猜测让我突然明白了,也许他还有另一个名字“李蟠”,以前之所以查不到他的信息,很可能李蟠才是他正式的名字。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七----李庚清与石牌吴氏家族

 

果然,《汉川县志》著録卷、列传卷、艺文卷、杂记卷中,均看到了他的介绍,尤其是熊士鹏写的传记,非常详细。《汉川县志》中还有他父亲的传记。李蟠,字子根,号雪坪,又名焦(蕉、樵,三种写法),又名庚清,号红峣仙子,号白鹿山,号沧浪客。有《云带楼集》刊行,刘珊作序。可惜我还查不到这本文集。再查刘珊,其有《亦政堂诗集》等,诗集中有几首诗是写给李雪坪的,即李蟠。另外刘珊诗集中还有几首诗,是写给我的《古籍里的石牌》系列之三十三、三十五文章中提到的许兆椿、师范,以及本文提到的熊开阳、夏仪、傅垣、李先华等人。

 

要想熟悉了解吴家历史,对于吴氏家族曾经的“朋友圈”,我觉得很有必要了解清楚。而这个朋友圈,经过我的了解,发现真的非常大。我在《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三----清许兆椿与石牌和石牌吴氏家族》一文中,已经提到了部分与吴家相往来的名单,这个阵容就已经很强了。那么,我相信,李庚清的经历一定不平凡,因此有必要查清他的经历。 

根据《汉川县志》上几处介绍资料,并查询相关资料,可知李庚清的大致经历: 

1、 “幼随其父卿亭公官武林”,与沈阳佟锳(1700年曲周知县)(兄弟六人)、常州管嵩(1752年举人)游于吴,兴沈蕙圃门学。武林,杭州旧称。

佟锳,长白人,其父佟世雍1677年任安陆府知府。据康熙版《佟氏宗谱》可知,佟锳1700年曲周知县,兄弟五人,佟锳有四子。但据乾隆版《天津县志》上佟鋐传,他们有兄弟六人,皆通籍仕路。武林,杭州旧称。

2、成童时已崭然见头角。性格疎放不羁,同游者皆当世名人。

即在十几岁时,已经小有名气了,结识的人均为当时知名人士。

3、年十八应鸿博迎銮于苏。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信息,可以推算李庚清的出生年份。鸿博,即博学鸿词,也称博学鸿儒,也叫词科、鸿博。是一种科举考试形式。清代只举行过两次,一次是康熙十八年,一次是乾隆元年。但是李庚清参加的肯定不是这两次考试,这里应该是指代乾隆南巡时的召试。乾隆六次南巡,均有考试敬献诗赋的士子,试题均由乾隆亲出。最符合李庚清经历的,我觉得应该是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第三次1762年也有可能)。那么李庚清应该出生于1748年。我的《古籍里的石牌》之二十一、三十一提到的王昶、赵文哲均有参加乾隆南巡时这种考试,王昶是乾隆第二次南巡时参加的召试,并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赵文哲是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参加的召试。与王昶、赵文哲同为“吴中七子”的钱大昕、吴泰来、曹仁虎,也有参加乾隆南巡的召试。

1768年其父亲升为嘉松运判,后谪为德清主簿,后因病归家,卒。

4、从佟公于淮南二年、后从佟公子婿江左将军,至其入都,则归家。(个人觉得,这里的佟公,可能不是佟锳,而是其它佟氏)

5、后游南中,住苏湛堂所半载。

6、后游秦淮。

7、后至建昌、贑南。相交者有张秉铨、刘成驹(1757年进士)、梅云官(1760年举人)、周徽垣等。居贑二年。

据光绪《建昌府志》可知,张秉铨是1773--1781年任建昌知府,因此他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去的建昌。然后去贑南。两年后因母老归家。

8、后受襄阳顾夔璋(字:东崑)(1753年拔贡)之请到了襄阳,馆陈氏。

顾夔璋与陈炳、张先登、白其光、汪德位、萧宅俊六人号“樊川六拙”,有《六拙合草》。

9、后抱病赴粤。

10、后被荐至柳州

据嘉庆《广西通志》可知,邱桂山是1788年任梧州知州,梁朝柱是1789年任柳州提督。因此他大约就是1790年左右去的柳州。后因母病于1794年归家,寓于天门。天门岳口有沧浪亭,于是自号沧浪客。学诗者争相造访。

11、后面十余年与吴邦宪相交,并于1809年为吴邦宪写传记。

12、主于熊开阳(字:魁六,号:葵园)家。

熊开阳1818年任卫辉太守,三年后辞官回到天门,此时熊35岁,李已经70余岁了。李庚清主于其家。据熊开阳墓志铭载,熊开阳“喜宾客宅后筑园”,“延师教子”。因此,李庚清是应熊开阳之请,教授其子。后熊开阳为李庚清出版《云带楼集》。

 (熊开阳墓志铭篆盖,叶志诜篆盖。实物在天门博物馆。叶志诜即叶继雯之子,许兆椿一文中提到过叶继雯。)

这是李庚清一生的大概经历,他足迹半天下,结识了很多名人,因此他“尝以此傲”于熊士鹏,熊士鹏“四十年来西走郢,东浮鄂,南不逾沔水,北不出云杜”,因此熊士鹏“终无以胜也”。他应该没有入仕,“总角时游江南为宦客,自江南徙幕赣州为豪客,身困岭南为穷客”,回到天门后为沧浪客。汉川人周蓉(字芳村)、刘珊(字介纯,号海树)、傅垣(字野园)傅均(字南桥)傅培(滋圃)兄弟、李先华(号梅垞),天门人谭蔚龄(字乔年,号白畦)、熊士鹏(字两溟,号莼湾)、马致远(号蘭陔)马钧光(号小窦)兄弟、刘淳(原名天民,字孝长,号莘农,应召试入等)、夏仪(原名长青,字礼臣,应召试入等,署山东肥城知县)、胡鼎臣(字子重)、张其英(字玮公,号觉山),等等,在李庚清从柳州回来后,与他相交甚密,饮酒论诗,讨松论桂、煮酒烹荈,与汉川邓新(本姓周,字月初)、周序东、魏玉九、李鉴堂结诗社,与张清标(字令上,号竹樵)、周蓉(字芳村)同称江汉名士。

 

 李庚清著述很多,惜大多未能传世,他的《云带楼集》我也未能查阅到,仅在《汉川县志》上看到他的几篇诗作和文章。 

这样一位“历落如谪仙辈人”,曾经多次到石牌吴家,与吴邦宪饮酒畅谈,观吴邦宪挥毫泼墨,一起观星月,观荷露轻风,观水波荡漾,悟动静之机见变化之理。在1809年受吴邦宪之托,为其写下了传文,同时还为吴家写了另一篇文。

 

通过这篇传文,让我了解到,吴邦宪不仅仅是镇志上记载的书法家,还为人仗义,恤贫济困,并懂得打仗。我的《古籍里的石牌之二十四----17983月的石牌》里写到了嘉庆年间的白莲教多次到石牌,给石牌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当白莲教到石牌之时,大家纷纷逃难躲避,但是吴家人站出来了。如,吴旲,对困乏者给予资助,对于死难者给予收殓。如,吴邦彦,出资招募乡勇护卫石牌,从樊城而下,浮尸蔽汉水,均捐资收殓埋葬。如,吴邦达,也是捐金具馆,制绵衣蔬粥以济事。如吴邦宪,嘉庆元年因“平贼功”而授官,他谢绝了;嘉庆三年1798年张汉潮(即张国富)“聚万众蹂躏荆台”,吴邦宪倾尽家产招募义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配合官府在三尖山作战;其子吴作瀚更是英勇,“追贼于沙洋”,不幸被困,惨遭不幸。而“白莲教”因惧恨吴邦宪,以致最后吴作瀚仅仅只有衣冠塜。在嘉庆年间的这场战乱,吴家人付出了极大的财力与艰辛,壮观恢宏的家族诒园也毁于此战,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石牌吴氏家族,以它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古镇精神,结识了众多社会官员、当代名士以及社会名流,还有些人则因吴家而相识结交。这些人往来石牌,带来的不仅是人气,还有文化的交融与提升,石牌声望的提升,商业的繁华,从而对整个石牌的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李庚清只是其中一个,吴氏家族朋友圈中的每一个人,他们都见证了石牌的发展与繁华,而石牌的繁华与声望,则吸引了更多的人往来石牌。他们来来往往,或陆行或水行,一路吟诗作画,也为石牌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何止吴氏家族,石牌老街上的每一个老家族,每一个老商号,他们在清一代数百年的发展,与古镇数百年的发展相依相承,古镇的发展史,就是每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惜这些老家族后人,超过9成都离开了老街。这些家族之间又相互联姻,相互影响,相互成就,形成一个庞大的古镇体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老亲戚网络,更形成了一个更强大的朋友圈,从而成就了一个老石牌人心中的念念不忘的古镇。这个古镇独一无二,这个古镇无法复制,这个古镇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个古镇成为了老石牌人心中永远的家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老石牌的历史,终不会被遗忘。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七----李庚清与石牌吴氏家族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七----李庚清与石牌吴氏家族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七----李庚清与石牌吴氏家族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三十七----李庚清与石牌吴氏家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