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二十----清代名士鲁之裕与石牌
(2024-11-11 15:18:37)分类: 历史文化 |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二十----清代名士鲁之裕与石牌
乾隆五年,鲁之裕主持纂修了《湖北下荆南道志》,鲁之裕在序中说:“予于雍正十一年冬以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升授湖北下荆南道,所辖者襄阳、郧阳二郡是也。至十有三年乃奉命割安陆一府以益。”即鲁之裕在1733年冬到湖北下荆南道任职,1735年时,下荆南道辖襄阳府、郧阳府、安陆府。
鲁之裕,光绪《麻城县志》、道光《太湖县志》、光绪《黄州府志》均有传。
光绪三十年《麻城县志》卷二十四载,鲁之裕,字亮侪,江南人,原籍麻城,因父“三藩难后致仕归,寄居太湖县,遂家焉”,“康熙庚子科举人”,“出宰河南,历知五县事,特选江西赣州知府,升湖北安襄郧道,署按察使”。
道光《太湖县志》卷二十二载,“父重光官云南总兵,裕生于任,弱冠自滇归”,“工书法,精骑射,所著有《长芦盐志》、《下荆南志》、《式馨堂诗文集》行世,卒年八十一”。
光绪十年《黄州府志》卷二十一载,“官荆南时免太和山香税三千余两,请蠲沔阳州积荒地丁缺额七万余两,两创设安襄郧三郡书院,修复诸葛武侯隆中草庐,羊杜岘山祠及阳春白雪台诸古迹”,“尝撰《下荆南道志》,详核典雅,称善本”。
另据鲁之裕诗文集中《述怀》一文中的小注,“己酉秋奉命以中书试用河南,冬十月受确山县事,庚戌正月迁嵩县,六月调南阳,中犹兼摄永宁、新安二邑事”,按鲁自己所说,他在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八年1730年在河南任知县,就是《麻城县志》中所说“出宰河南,历知五县事”。另据雍正十年的《江西通志》上记载的雍正九年知府鲁之裕重修赣州府儒学的记录,可知他在1731年时已经是赣州知府了。
综合各方志书,大致梳理一下,1720年举人,时年已经55岁了。1729年-1730年在河南任知县,尔后特选江西赣州知府,1733年升湖北下荆南道守道,1735年主持了湖北乡试。1738年鲁之裕请好友靖道谟修三府志书《下荆南道志》,不久调任直隶布政使司参议,但他仍与靖道谟完成了此书的纂修,直到乾隆五年1740年刻印。
鲁之裕的《式馨堂诗文集》分《式馨堂诗前集》12卷、《式馨堂诗后集》8卷、《式馨堂诗余偶存》3卷、《式馨堂文集》15卷,前集收录康熙庚申年1689年至雍正丙午年1726年诗,共计773首。后集收录雍正丁未年1727年至乾隆丁巳年1737年诗,共计499首。后集中有部分写于钟祥、荆门的诗,诗中提到了孟亭、白雪楼、鞭尸滩、荆门等。在《式馨堂诗后集》卷三中,有一首诗名《石牌早行》,初见此诗,我心中很是惊喜。等心绪平静下来,再分析此诗写作时间,觉得有必要确认此诗是否写于钟祥石牌。
《式馨堂诗后集》卷三收录辛亥年诗三十三首、壬子年诗二十首,共计五十三首。即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十年1732年。从时间上来说,鲁之裕此时正是江西赣州知府。
《石牌早行》写于辛亥年,即1731年,全诗如下:
石牌早行
草露浓溥野,春烟怒起林。
近乡人语熟,隔水磬声沉。
感忆曾游迹,悲酸晚遇心。
何当酬主德,缓辔复幽寻。
据麻城《鲁氏宗谱》里记载,这几年里,鲁之裕去过京城几次。他去赣州任知府,就是雍正皇帝接见他后,对他十分认可,而特选为赣州知府,并嘉奖了他,他去江西的行期也是雍正皇帝亲自选定的。在赣州期间,他为人正直,处事公正,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因此遭到江西官员的参劾。于是雍正皇帝再次命鲁之裕进京,留户部任贵州司员外郞,并在此间查清了事实,于是再次升鲁之裕出任下荆南道。如果此诗写于钟祥石牌,很可能是他从北京去江西任职之时,或者在江西任职后遭到参劾,从赣州进京时经过湖北时写的。因为此诗写于1731年春,极可能是从北京去江西任职之时。那么他往返于赣州北京之间的路线是什么呢?
在《式馨堂诗后集》卷三中,还有一组诗,也是写于1731年,从此组诗中可以得知他当时进京的路线。
此组诗名为《西大路竹枝词十首》,诗前有小注:“自汉口达京师曰西大路,自浦口达京师曰中大路,自王家营达京曰东大路”,那么鲁之裕当时走的是西大路。
从汉口进京,有两条线路,一条叫“汉口路”,一条叫“樊城路”,又名“西大路”,此条线路为在汉口乘船经汉川、仙桃、岳家口、宜城,到樊城,然后登岸,后面就会进入河南,继续北上。从这个路线来说,鲁之裕应当是经过石牌的。
这组诗中,作者提到了一些与饮食有关的字词,如,面、馍、饭铺、打尖、醋、油、盐、葱、酱、豆腐、馄饨、白水、馒头、蛋、稀饭、油馍,甚至“榆皮柳叶是饔食”。这其中豆腐一词让我浮想联翩。如果鲁之裕是经过石牌的,那么他在路上所食豆腐,是否就是在石牌呢?反过来,他既然在路上食过豆腐,是否可以作为经过石牌的佐证呢?
今天的我,无法得知鲁之裕当时的具体行程,但是我想猜测一下他某一天的行程:他在汉口行船至石牌,在此下舟,准备歇一晚。虽然是晚上了,但是这个码头古镇灯火通明,装货缷货忙得热火朝天,街上客栈饭铺人声鼎沸,就在这一晚,他也许是在潘天泰,也许是在傅恒泰,吃到了最好吃的豆腐。第二天一早,他决定改行陆路,从荆襄古道北上。春天的早上,还很清凉,远远的还能听到崇果寺里悠扬的钟声。
当然,这首《石牌早行》,是否真的是作者在1731年从钟祥石牌离开时所作,还需要查证更多的资料。不过,我愿意相信此诗确实是在钟祥石牌所作。作者后来多次经过安陆府,写下了很多诗,如《过安陆府感怀二首》、《白雪楼歌》、《舟经郢水值雪》、《鞭尸滩》、《题孟亭瞻浩然先生像》、《阻风安陆府作》、《安陆府》、《又四绝句》、《风雨阻舟即事遣兴四首》等等,在丙辰年1736年时,已经“屈指十回郊郢路”,既然到过安陆府那么多次,相信他一定记得石牌的豆腐美食吧?!
(还有一种可能:鲁之裕是太湖人,在离太湖县不远处,还有一个怀宁县石牌镇,也许他经过的是这个石牌镇。钟祥石牌与怀宁石牌,有太多相似之处,都在江边,都是商业繁盛之地,而且都与汉剧关系密切。“无石不成班”这句话中的石,两个石牌镇都认为是自己,包括汉剧界里的研究人员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