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九----蓝水城与乐堤村

分类: 历史文化 |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十九----蓝水城与乐堤村
在今石牌镇西乐堤村,有一个古城址,据1983年第2期《江汉考古》第37页登载的钟祥县博物馆李登勤《钟祥县文物复查新发现》一文,可知,在当时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之中,钟祥县博物馆新发现了一座古汉城遗址,“贺集公社幸福三队高土地新查出古汉城一座,周长约七华里,汉城下……”当时的幸福大队,即现在的乐堤村,在《石牌镇志》上明确写明为古兰水城。如今在乐堤村口,建了一个很大的村标,(如图1,本文作者自拍),在村间还有这样一块乐堤村介绍,(如图2,本文作者自拍)。在今黄金村(1981年从乐堤----时属贺集幸福大队----分了三个队归石牌黄金村),还建了一面景观墙,(如图3 ),所有这些,很清晰地确定:今天的乐堤村内的古汉城遗址是古兰水城遗址。(但在各种资料中,均写为蓝水)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著,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2005年3月版。第六册,卷七十七湖广三安陆府:
蓝水城,在府西南,本编县之蓝口聚,东汉初下江兵尝据此。刘宋元嘉六年以三辅流民侨立莲勺县,属冯翊郡,齐、梁因之。西魏置汉东郡,改县为蓝水县。隋初郡废,县属郢州,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郢州,贞观初并入长寿县。又汉东城,在府南七十里,隋志:“后齐侨置上蔡县及齐兴郡,后周郡废,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汉东,大业末废。”今名汉城。志云:以城滨汉水而名,相传为关羽屯兵处。
另在荆门州编县城词条下:荆台城,在州东六十里。梁置安居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昭邱,属荆州。大业初改曰荆台,寻废入当阳。
另在民国版本的《钟祥县志》卷四“古迹上”对蓝水城的介绍同上。另外该版本县志同时介绍,汉东城在(钟祥)县南七十里,荆城在长寿南七十里。
以上两本书的介绍,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蓝水城在钟祥西南。因此今日乐堤古城遗址为蓝水城之说,是有依据的。但是,我在看过更多的古籍,以及今人的一些论文著作后,看到的更多的说法却是否定这种说法的。
比如,清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三十一荆门州词条下:“蓝口聚在州北”,钟祥县词条下:“蓝水废县在县西北”。
比如,明《承天府志》卷三“西魏……改……莲勺县为蓝水县”,“大业元年……省滶水入蓝水”,“贞观元年……省蓝水入焉(长寿县)”。
比如,康熙《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一安陆府下:“蓝水废县:在钟祥县西北。南北朝宋置莲勺县,齐因之。西魏改名。隋末省。唐复置,寻省。……武德四年分长寿县置蓝水县……贞观元年省蓝水入长寿。”“蓝口聚在荆门州北。”
比如,清许鸿磐《方舆考证》卷五十八湖北二:“蓝水废县,在钟祥县西北”。卷六十湖北四荆门州:“蓝口聚在州北。”
综合各方资料,可以知道:刘宋元嘉初年以三辅流民于钟祥境内侨置莲勺县(莲勺县故址在今陕西省内,钟祥境内的莲勺县是侨置的),西魏改为蓝水县。隋末省。唐复置,寻省。武德四年分长寿县置蓝水县,贞观元年又省入长寿县。
另据谭其骧先生著名的《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第二册汉,先生将“蓝口聚”标注在钟祥西北。第三册西晋荆州,“那口城”在钟祥西北。第四册南朝齐, “莲勺”县标注于钟祥县西北。第五册隋,“蓝水”标注在钟祥西北。
清杨守敬先生著名的《历代舆地图》在隋图、西魏图、北周图中将蓝水标注于钟祥县西北,后汉图中将蓝口聚标注于钟祥西南,梁图、南齐图中将莲勺县标注于钟祥西南。(图见本人《古籍里的石牌之八----古地图里的家乡》)
再看《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开皇十八年,改安居县为昭邱县,省滶水县入蓝水县(另说是大业元年,滶水县在钟祥西北)。在后梁州郡县中,安居县属于漳川郡、平州,蓝水县、滶水县属于汉东郡、鄀州。即安居县与蓝水县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县,分属于不同州郡。而在目前的说法中,安居县即荆台县,石牌。
另蓝水县在贞观元年入长寿县。而乾隆《荆门州志》中说贞观八年以荆台地土归并荆门。明天启年《荆门州志》说“(荆门)州故曰荆台”。
综合各种说法,安居县(荆台县、石牌)是在曾经的荆门州地域内,蓝水县是在曾经的长寿县地域内。
《江汉考古》2019年第2期刊登的王琢玺先生的《钟祥乐堤城及相关问题考述》一文,根据实地调查,综合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否定了乐堤城是汉代城址,初步认为乐堤城东北角一带可能为秦代的容(墼,下面的土字换成止,即是该字)乡。认为“东周时期的那处、两汉时期的蓝口聚、西晋时期的那口城,以及北魏至唐初的蓝水县,都当在今钟祥市西北利河入汉江之口磷矿镇一带”。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周代汉淮地区列国青铜器和历史、地理综合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再看今人的其它文章,如图:
那么,曾经的蓝水县是否在今日石牌境内呢?或者,今乐堤村内的古城遗址,是兰水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