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01居家修行 |
有一天,佛祖在俱萨罗国,带领1250弟子游化人间,住在村北的树林里。
当时,当地的婆罗门、长者、居士听说佛祖来了,佛祖闻名天下,尊称为如来、至真、等正觉,等等一共十种尊号,在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这样的大修行人,我们应当前去拜见。”于是,大家相约着前往佛祖的住处。
当地有位婆罗门名叫究罗檀头,这位婆罗门在当地属于大富豪,七世祖先都很正直,受人尊重,他本人知识渊博,而且善于看相占卜,熟悉祭祀仪礼,他门下有五百弟子。
当时,究罗檀头准备举办一场大型的祭祀活动,准备了五百头公牛、五百头母牛、五百小公牛、五百头小母牛、五百只羖羊、五百只羯羊,一共3000条生命,准备杀掉进行祭祀。
究罗檀头在高楼上,听说大家伙准备去拜见佛祖,就告诉大家等他一起去。
当时究罗檀头的500弟子正在准备祭祀的事情,看到究罗檀头准备出门,就问他去哪里。
究罗檀头回答说:“我闻听说沙门瞿昙出家成道,自身作证,为人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宜往觐现。而且听说瞿昙知道三种祭祀、十六祀具,我之前没有听说过,现在我正准备大祭祀,所以想去请教瞿昙三种祭祀、十六祀具。如果我们学会了这些祭祀的方法,功德具足,名称远闻。”
这500弟子一听,都反对他去,说你是大师呢,应该瞿昙过来拜访您才对呢,您不能去。
究罗檀头说,瞿昙可是真正的大师,大师中的大师哦,我们应当去向他请教。
于是500弟子也要求跟着一起去拜见佛祖。
见到佛祖,行礼之后,究罗檀头就向佛祖请教:我有个问题,如果您有空听听的话,我才敢发问。”
佛说:请随便问吧。
婆罗门说:“我听说您知道三种祭祀及十六种祭具,我们这里没有人知道。我等现在准备做一场大祭祀,今天来,就是想问三祭法及十六祭具。”
世尊说:“汝今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婆罗门说:“好的,愿乐欲闻!”
佛对究罗檀头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想做一场大祭祀,就召集大臣说,我现在国富兵强,库藏盈溢,想做一场祭祀,应当如何祭祀啊?
当时大臣说:‘大王啊,现在虽然国富兵强,库藏盈溢,但是人民多怀恶心,习诸非法。如果现在祭祀的话呢,不成祀法。
大王应当爱护子民,让他们安居乐业。
大王不逼迫人民,那么人民就会安隐,养育子孙,共相娱乐。
国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按大臣说的办,于是人民都安居乐业。
过了一段时间,国王又问,现在可以祭祀了吗?大臣说,现在可以了,大王祭祀的话,可以知会内宫。’
于是大王去跟诸位夫人商量,大家都赞成。
大王出来告诉大臣,说夫人们都同意祭祀,需要用什么来祭祀呢?
大臣说,很好啊,夫人们已经知道了,大王现在应当知会太子、皇子、大臣、将士。
大王又向太子、皇子、群臣、将士说他打算祭祀。大家也都赞成。
于是大王出来告诉大臣,说所有人都同意祭祀,现在可以祭祀吗?
大臣说,现在可以了。
于是大王就在城东盖了一座新房子。大王住到新房子里面,穿上鹿皮衣,用香酥油涂摩其身,又把鹿角戴在头上,用这个牛屎涂地,然后坐卧在牛屎上。
选一头黄乳牛,一乳王食,一乳夫人食,一乳大臣食,一乳供养大众,余与犊子。
当时,王成就八法,大臣成就四法。
“云何王成就八法?
彼刹利王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毁,是为成就初法。
彼王颜貌端正,刹利种族,是为二法。
彼王戒德增盛,智慧具足,是为三法。
彼王习种种技术,乘象、马车、刀矛、弓矢、战斗之法,无不具知,是为四法。
彼王有大威力,摄诸小王,无不靡伏,是为五法。
彼王善于言语,所说柔软,义味具足,是为六法。
彼王多有财宝,库藏盈溢,是为七法。
彼王智谋勇果,无复怯弱,是为八法。
彼刹利种王,成此八法。
“云何大臣成就四法?
彼婆罗门大臣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毁,是为初法。
复次,彼大臣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是为二法。
复次,大臣善于言语,所说柔和,义味具足,是为三法。
复次,大臣智谋勇果,无有怯弱,凡祭祀法无不解知,是为四法。
时,彼王成就八法,大臣成就四法,彼王有四援助、三祭祀法、十六祀具。
当时,大臣在这所新房子中,用十六事开解王意,除王疑想。
云何十六?大臣白王:‘
或有人说: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七世以来父母不正,常为他人所见轻毁。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
或有人说: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颜貌丑陋,非刹利种。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颜貌端正,刹利种族。
或有人说: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无增上戒,智慧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戒德增上,智慧具足。
或有人说: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不善诸术,乘象、马车、种种兵法不能解知。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诸技术,战阵兵法,无不解知。
或有人说:王欲为大祀,而无大威力摄诸小王。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有大威力,摄诸小王。
或有人说:王欲大祀,而不善于言语,所说粗犷,义味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于言语,所说柔软,义味具足。
或有人说:王欲大祀,而无多财宝。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库藏盈溢,多有财宝。
或有人说:王欲大祀,而无智谋,志意怯弱。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智谋勇果,无有怯弱。
或有人说:王欲大祀,不语宫内。设有是语,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宫内。
或有人说:王欲大祀,而不语太子、皇子。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太子、皇子。
或有人说:王欲大祀,不语群臣。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大祀,先语群臣。
或有人说:王欲大祀,不语将士。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将士。
或有人说:王欲大祀,而婆罗门大臣七世以来父母不正,常为他人之所轻毁。设有是语,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毁。
或有人说:王欲大祀,而大臣于异学三部讽诵不利,种种经书不能分别,世典幽微亦不综练,不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于三部异典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
或有人说:王欲大祀,而大臣不善言语,所说粗犷,义味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善言语,所说柔和,义味具足。
或有人说:王欲大祀,而大臣智谋不具,志意怯弱,不解祀法。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智谋勇果,无有怯弱,凡祭祀法,无不解知。
佛告究罗檀头:“彼王于十六处有疑,而彼大臣以十六事开解王意。”
佛说:“时,大臣于彼新舍,以十事行示教利喜于王。
云何为十?
大臣说:王祭祀时,诸有杀生、不杀生来集会者,平等施与。
若有杀生而来者,亦施与,彼自当知;不杀而来者,亦施与,为是故施,如是心施。
若复有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来在会者,亦施与,彼自当知;
若有不盗乃至正见来者,亦施与,为是故施,如是心施。’”
佛告婆罗门:“彼大臣以此十事行示教利喜。”
又告婆罗门:“时,彼刹利王于彼新舍生三悔心,大臣灭之。云何为三?
王生悔说:‘我今大祀,已为大祀、当为大祀、今为大祀,多损财宝。’起此三心,而怀悔恨。
大臣语说:‘王已为大祀,已施、当施、今施,于此福祀不宜生悔。’
是为王入新舍生三悔心,大臣灭之。”
佛告婆罗门:“尔时,刹利王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出彼新舍,于舍前露地燃大火积,手执油瓶注于火上,唱说:‘与!与!’
时彼夫人、婇女多持财宝,来诣王所,而白王说:‘此诸杂宝,助王为祀。’
婆罗门,彼王寻告夫人、婇女说:‘止!止!汝便为供养已,我自大有财宝,足以祭祀。’
诸夫人、婇女自生念说:‘我等不宜将此宝物还于宫中。若王于东方设大祀时,当用佐助。’
婆罗门,其后王于东方设大祀时,夫人、婇女即以此宝物助设大祀。
时彼太子、皇子多持财宝,来诣王所,白王说:‘以此宝物,助王大祀。’
王说:‘止!止!汝便为供养已,我自大有财宝,足已祭祀。’
诸太子、皇子自生念说:‘我等不宜持此宝物还也。王若于南方设大祀者,当以佐助。’
如是大臣持宝物来,愿已助王祭祀西方;
将士持宝物来,愿已助王祭祀北方。”
佛告婆罗门:“彼王大祭祀时,不杀牛、羊及诸众生,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以为祭祀。”
佛告婆罗门:“彼刹利王为大祀时,初喜、中喜,后亦喜,此为成办祭祀之法。”
佛告婆罗门:“彼刹利王为大祀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为道,修四无量心,身坏命终,生梵天上。
时,王夫人为大施已,亦复除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坏命终,生梵天上。
婆罗门大臣教王四方祭祀已,亦为大施,然后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坏命终,生梵天上。”
佛告婆罗门:“时,王为三祭祀法、十六祀具,而成大祀,于汝意云何?”
究罗檀头闻佛言已,沉默不语。
五百弟子就问他:“沙门瞿昙说得非常微妙啊,大师为什么不说话呢?”
究罗檀头答说:“沙门瞿昙所说微妙,我并不是不同意,我只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沙门瞿昙前世是这个国王呢,还是这个大臣呢?”
世尊告究罗檀头曰:“善哉!善哉!当时的刹利王就是我啊。”
究罗檀头白佛说:“按照这种祭祀方法,确实得到大果报啊,那么还有没有更殊胜的呢?”
佛说:“有。如果能常供养众僧,使不断者,功德比大祭祀更加殊胜。”
又问:“还有没有更大的呢?”
佛说:“有。为游化僧人建僧房堂阁,比前2种更殊胜。”
又问:“还有没有更大的呢?”
佛说:“有。如果你能起欢喜心,说:‘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个福报比前3种更大。”
又问:“有没有比三归依更大的福报呢?”
佛说:“有。若以欢喜心受行五戒,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此福最胜。”
又问:“有没有比受持五戒更大的福报呢?”
佛说:“有。若能以慈心念一切众生,哪怕是一小会,其福最胜。”
又问:“有没有比慈心爱众更大的福报呢”
佛说:“有。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众德悉备乃至具足三明,灭诸痴冥,具足慧明。所以者何?以不放逸、乐闲静,故此福最胜。”
究罗檀头对佛说:“瞿昙,我为祭祀准备的牛羊,现在全部放生。
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
自今以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惟愿世尊及诸大众明受我请!”
尔时,世尊默然受之。
婆罗门见佛已经接受他的邀请,即起礼佛,绕三匝而去,还家供办种种肴膳。
第二天,世尊著衣持钵,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婆罗门舍,就座而坐。
时,婆罗门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佛为婆罗门而作颂曰:
“祭祀火为上,讽诵诗为上,
人中王为上,众流海为上,
星中月为上,光明日为上。
上下及四方,诸有所生物,
天及世间人,唯佛为最上。
欲求大福者,当供养三宝。”
尔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取一小座于佛前坐。
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分布显示诸清净行。
尔时,世尊观彼婆罗门志意柔软,阴盖轻微,易可调伏,如诸佛常法,为说苦圣谛,分别显示,说集圣谛、集灭圣谛、出要圣谛。
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犹如净洁白叠易为受染;檀头婆罗门亦复如是,见法得法,获果定住,不由他信,得无所畏,而白佛说:“
我今重再三归依佛、法、圣众,愿佛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
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重白佛说:“惟愿世尊更受我七日请!”
尔时,世尊默然受之。
时,婆罗门即于七日中,手自斟酌,供佛及僧。
过七日已,世尊游行人间。
佛去未久,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得病命终。
时,众多比丘闻究罗檀头供养佛七日,佛去未久,得病命终,即自念说:“彼人命终,当何所趣?”时,诸比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坐,而白佛说:“彼究罗檀头今者命终,当生何所?”
佛告诸比丘:“彼人净修梵行,法法成就,亦不于法有所触娆,以断五下分结,于彼现般涅槃,不来此世。”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故事出处:
小乘阿含部第0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十五卷(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