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人怎么过年?“垛火笼”听说过吗?年夜饭吃什么?做客府谷,先来一碗热腾腾的黄酒——
家乡府谷位于北纬39度附近,是陕西最北的一个县,在地图上和首都北京平行。长城、黄河在府谷交汇,定格了这里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相互渗透的基因。府谷过年的记忆,完整地传承了家乡独特的民俗、饮食文化。
黄酒与黄黍
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意味着春节的前奏已经开始。从这一天起,府谷人每天早饭都要喝黄酒了。
府谷人酿造的“黄酒”,有的地方称为稠酒、米酒,不滤渣,酸中带甜,飘着淡淡的酒香味,一碗下肚,全身暖意融融。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著名作家贺敬之在诗歌《回延安》中提到的“米酒”,正是这种酒。
高明辉家在黄河岸边一个小山村。县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后,村里通了电、安装了自来水,通村公路可以开进大卡车。
但如今全村只剩下三四户人家,其余二三十户早已“城镇化”了——他们举家迁到府谷县城,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只是他们的户口还留在村里,保留着统计学意义上的农民身份。
高明辉的母亲和他合住,在外上学的儿子、女儿假期也都回来了。这让老人准备过年的饭菜时更高兴,像黄酒,进腊月就开始制作了。
黄酒的主料是黍。黍是我国北方最早培育的农作物,也是我国主要制米作物之一。《诗经》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黍”,说的就是它。
黍的俗名叫糜子。府谷是全国糜子优势生产区,也是当地人最喜爱的粮食。
糜子去皮后颜色金黄,当地人称“黄米”。就像大米一样,黄米也分为糯米型和粳米型。酿造黄酒用的黄米是糯米,当地人也叫“软米”。府谷人做的油糕,也是用软米做。
先把软米在水中浸泡一晚后沥干,磨成面,拌少量水后上笼蒸。将蒸熟的米糕拌入麦芽粉、白酒,装缸高温发酵后熟7天,香喷喷的黄酒就酿成了。
坛中的黄酒呈膏状,食用时先在锅中烧开水,然后加入膏状黄酒,用勺子搅匀煮沸即可。
过去,从年前的小年到年后的小年(正月初七,有的地方为正月初六)这半个月时间,农村人家里的炉火不熄。无论是走亲访友的,还是邻居串门聊天的,主人必以黄酒招待。
黄米发酵,不仅增添了香味,还有利于消化吸收。一坛黄酒代表了一家人的好客与热情,同时也向客人展示了女主人的厨艺和修养。没有客人的时候,黄酒便是一家人的早饭。
“我喝过好多人家的黄酒,只有我妈妈酿的最香。喝黄酒才有年味儿。”高明辉说。
如今,高明辉所在的小山村已很少有客来访。高明辉和他的母亲还一往既往地喜爱着这种黄酒,但从外地读书回来的儿子、女儿却有不同。
高明辉的儿子高杰则认为,奶奶酿的黄酒 “有点粗,有点酸味,可以喝,但比不上哈根达斯。”
年三十垛火笼
在府谷县城一家企业工作的武小军,讲起小时过年的一件事,还有点后怕。
那时他只有四五岁,在农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穿着开裆裤。正月初一五更天,他跟着大伙伴们跳火笼时不小心烧伤了裆部——好在伤势很浅,疼痛几天就好了,无什么大碍。
火笼是府谷、神木以及内蒙古、山西北部一带过年时最重要的民俗。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子里垛火笼——用大块的煤炭,垒成一个笼状的造型,最上面用一整个煤封顶,中间则装入木材,既便于引燃,也便于燃烧时通风。
火笼的大小与主人家距煤矿的远近和富有程度有关,大的要用煤两三吨,小的只需两三百斤。
次日五更,听到第一声公鸡打鸣后,人们更换新衣,先放一响“开门炮”,然后点燃火笼,院子里顿时火光熠熠,暖意逼人。
因为煤炭耐烧,火笼一直要持续到天亮,期间孩子们会挨家挨户去围着火笼蹦蹦跳跳,嬉戏打闹,看谁家的火笼更大、谁家的花炮更多。
火笼点燃后,当地人有跳火笼或围着火笼转的习俗。上文提到的武小军,就是小时候跳火笼时被绊倒烧伤过的那位,所幸大人及时抱离,才未酿成大祸。
今天的一些老年人,还会拿馒头在火笼上烤焦,分给孩子们吃。所有这些围绕“火崇拜”的习俗,基本意思是辟邪,也有象征日子红火、兴旺发达的寓意。
《府谷县志》记载:“除夕夜家人欢聚,酒菜丰盈,院内垛火笼,门前挂红灯,小儿不时燃爆竹,一片节日气氛。”
以火辟邪、火图腾还引申到煤炭——过年时,有人在家门两侧摆上炭块,辟邪镇恶,叫“照门炭”。
府谷、神木、鄂尔多斯是被誉为“世界八大煤田”之一的神府东胜煤田所在地,目前是全中国最大的煤炭集中产地。
很早以前,这里煤炭没有大规模开采前,当地人已经在河床附近发现了埋藏很浅甚至裸露的煤,他们用镐、锨、锤、錾等传统工具挖煤,用于生火做饭、取暖,也用于年三十晚上的垛火笼。
过年垛火笼,有的地方也叫“垒火塔”、“发旺火”。这一民俗保留范围较宽,除了陕西北部外,内蒙古中部、晋北,甚至河北北部一带流传至今,没有煤炭的地方则用柴火替代。
垛火笼以及其他形式的“火崇拜”,其文化渊源是什么?是否与北方流行的萨满教有关?目前,尚无学者公开研究这一领域。
萨满教源于北方,古时为蒙古族广泛信仰。该教认为,火来源于天界最神圣、洁净,也最亲切;火给人类带来利益,带来希望,能洗涤一切污秽、驱赶魔鬼。先人们见到了火,发自内心高兴,所以围着火欢呼跳跃。
随着教规流传,人们慢慢把许多美好的心愿,像家业兴旺、驱灾辟邪,都寄托在火神身上。
府谷农村一些老年人,管教下一代时,至今都会把向火里吐痰、泼水和倒污物列为禁忌,这与过年时垛火笼、跳火笼等对火的图腾一脉相承。
萨满教为何能在陕北民间保留至今?
府谷、神木境内长城横贯,距成吉思汗陵只有一百多公里,一些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蒙古语的地名,如“大昌汗”(“昌汗”是蒙语发音,意为“灰白色”)。蒙元时期,府谷为中央政权有效控制区。地缘的接近性和政治统治的渗透,为宗教民俗文化的传承铺平了道路。
不过,拜火的习俗如今已大不如前。特别是垛火笼,原来在府谷县城的大院、甚至街道上随处可以见到,有的火笼用煤一卡车,燃烧起来,三日不绝;现在,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县城里的火笼垛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
“三大硬菜”年夜饭
府谷冬季夜间气温多在零下10-20度之间,时令新鲜蔬菜少。当地人过冬主要靠耐贮存的土豆、胡萝卜、南瓜、豆芽和腌渍的酸白菜。
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年夜饭,以肉食为主,像羊肉、猪肉、鸡肉一般是不能少的,比如炖羊肉。
好的炖羊肉,首先要选上好的羊。圈养的羊子饲料单一,又缺少运动,自然不在此列;绵羊肉中脂肪含量高,也不算上等羊肉;未阉割过的公羊肉腥臊难闻,生过羊羔的母羊肉柴、筋膜多……上等的羊肉是吃百草、喝山泉、沐阳光长了3年的山羊羯子(阉割过的公羊)。
选刚刚宰杀的山羊羯子,去除头蹄、皮和内脏后,将羊肉切成块,放入铁锅,用大火煮沸,掠出表面的泡沫后,加入红葱、生姜、辣椒和少许花椒,用文火炖2小时。炖肉时,火力要稳定,不可时大时小。
水快熬干的时候,准备出锅。改急火,加食盐适量、山西陈醋少许即可——一盆热腾腾的炖羊肉端上来,满屋子都是香气。在微信上看过“王家墩炖羊肉”视频的朋友,对其加工、烹饪过程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
陕北的炖羊肉则要求带骨,他们认为带骨的肉最香。当地民谚形容美食时,有“猪的骨头羊的髓”之说。这是一种互文修辞,意思是猪、羊带骨的肉、骨髓才是美味。
羊是陕北人的朋友,羊肉是陕北人的最爱。这里地广人稀,适合放养羊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府谷地方戏曲“二人台”,有一首代表作叫《五哥放养》,讲述的正是财主的女儿思慕家里雇佣的放羊汉的爱情故事。
中医认为,羊肉甘温,温中补虚。当地妇女坐月子,首选羊肉为补品。《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收录的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羊肉生姜当归汤,是驱寒滋补名方,也是以羊肉为主。
如今,西安街头遍地都是陕北铁锅炖羊肉,价格不菲。不过,这些只能是接近家乡过年的炖羊肉,主要是羊肉选用无法达到年夜饭的标准。
陕北人的年夜饭,第二道菜当属小炒肉,或者“猪肉翘板粉”,也就是猪肉炒粉条,这粉条又宽又长,形如木板,故名板粉。也有人解释称,板粉应为“扁粉”,是相对于圆粉而言的。
小炒肉要选当地养了一年以上的黑土猪。农民家里养猪,猪食也要有主粮和副食,主要是玉米、黑豆和土豆。这类“粮食猪”,其肉质与“饲料猪”明显不同。
切一块有肥有瘦带皮的五花肉,炒时基本不加水,用酱油、红葱、八角三爛三炒。
猪肉翘板粉用的材料还是小炒肉,粉条则是当地出产的土豆淀粉粉条,爽滑、筋道,口感独特。
鸡肉的加工与其他地区差异不大,一般是小酥鸡。
一桌年夜饭备齐了——炖羊肉、猪肉翘板粉、小酥鸡。如果要下酒,多选黄豆芽、皮冻,再上一碟咸菜也不赖。如果家有年轻人,在县城买些黄瓜、番茄佐餐,那营养就更全面了。
说到这里,读者也许要问:“饺子呢?”
府谷人的年夜饭里没有饺子,饺子是正月初二约定的美食。
(原载《华商报》2014年1月2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