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挟尸要价》报道者的审视和反思

(2011-01-28 23:31:08)
标签:

挟尸要价

华商报

金镜头奖

张轶

郝建国

分类: 新闻业务

从记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看新闻的真实性

——《挟尸要价》报道者的审视和反思

郝建国

(原载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新闻实践》2010年第12期 P.27-P.29,该文获2010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论文”奖。

新华网、中国记协网转载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12/19/c_12895446.htm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1-01/06/c_13679085.htm

 

《挟尸要价》报道者的审视和反思

    摄影记者张轶拍摄的《挟尸要价》是由《华商报》首发的。笔者是这张照片的发现者和传播者,也是短语“挟尸要价”的编码者,可谓是这一事件的主要(文字)报道者之一。

    《挟尸要价》从2009年11月1日首发后被大量转载,到2010年获得代表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的“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关于作品的真实与“造假”的争议一直没有终止。这对于帮助我们认识新闻的真实性及实现途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笔者拟从信源、记者编码和受众解码的角度以及文和图的关系,认真审视和反思新闻作品的真实性问题。

 

《挟尸要价》的信源及文字编码

    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长江大学、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两所高校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当地两名落水长江的少年献身。但是,在打捞3位遇难大学生遗体的时候,却遭遇当地专门从事赢利性捞尸的八凌打捞服务有限公司 “敲诈勒索” [1]。

    当日,时任《江汉商报》摄影记者的张轶(现为《潇湘晨报》摄影记者)在打捞现场拍摄了一张后来被命名为《挟尸要价》的照片,以配图的形式首发在《华商报》2009年11月1日A11版。

    当《挟尸要价》照片以评委全票通过,获得 “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后,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在自己的博客上发文称,获奖作品是“ 一张假新闻照片”。 [2]面对争议,“金镜头”评委会赴湖北荆州调查组对《挟尸要价》图片所涉及的新闻事实进行了调查,最终认为:《挟尸要价》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3]

    新闻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转换过程,需要经过信源、编码、解码、信宿等环节。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简单、消极地扩散信息,它还需要负责采集信源,进行编码,制作成新闻成品[4]。

下面先从新闻编码角度分析《挟尸要价》:

    2009年11月1日,《挟尸要价》作为笔者采写的文字报道《捞尸者挟尸要价属实 “见死不救”渔夫喊冤》的配图首发在《华商报》A11版。报道中,对事件的文字表述是这样的——

“日前,网上盛传的湖北荆州3名大学生为救2名落水少年溺亡前,遭遇渔夫‘见死不救’的说法并不属实。长江航运警方昨日证实,事发后有两只渔船参与救援并成功救出3名溺水者,而后来赶到的遗体打捞者挟尸要价确是事实。目前,警方正在调查后者是否涉嫌‘敲诈勒’。

    “渔船离开几十分钟后,两艘打捞船开过来。捞尸者开始与已经赶到现场的学校领导谈打捞价格。‘活人不救,只捞尸体,打捞一个12000元,先交钱,后下水,对方开口就是这话。’在现场的长江大学学生高阳说,当时校领导身上只带了3000元,答应先捞人,剩余的钱补上,但对方不干。无奈,师生们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捞尸者才开始打捞。”

    2009年11月3日,《挟尸要价》作为笔者采写的深度报道《3.6万天价捞尸费背后的垄断黑幕》的配图,再次在《华商报》A16版刊出(11月1日首次发表是黑白照片,本次为彩色),对于事件的表述更为具体——

    “现场多名同学证实,打捞船船主挟尸要价。有的目击者还现场拍下照片为证:画面上,被打捞上来的一具大学生的遗体被绳子绑着,大半个身子浸在水里;一名穿白衬衫的老年男子,一边拉着绑尸体的绳子,一边摆手和岸上的师生谈价要钱,表情木然。捞尸者就干脆坐在船上等着学校领导派人回校取钱。打捞3具遗体,捞尸者前后一共收取了3.6万元。”

    国内新闻信息论的开创者、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元授教授指出,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是,按照信源的原本含义进行编码[5]。因此,探讨新闻真实性问题,首先要看信源,也就是消息来源。

    上述消息来源来自事发现场的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学生高阳等3人、现场参与救援的冬泳爱好者鲁德忠等2人、现场直接观察者《江汉商报》记者张轶等2人、长江航运警方1人。

    采访完以上来自5个方面8个消息来源后,笔者认为摄影记者张轶的这一消息来源最有价值。这不仅因为张轶为独立的观察者、记录者,与事件双方均无利害关系,更重要的是他拍摄到了捞尸现场的16张照片。这些照片“以冷峻的数据来报道新闻事件”(照片上有相机自动生成的拍摄时间),符合精确新闻学的要求[6]。

    张轶是在事发大约20分钟后赶到现场的,他目击到的情况是,校方给捞尸者支付了部分现金后不多久,第一具遗体就捞了上来。

    16时43分,发现方招的遗体后,捞尸者王守海将其从水里拉起来,用绳子拴右手腕,将其横在水不少于7分钟。面对岸上同学们的哭喊和辱骂,王守海做出了照片中的那个手势(见《挟尸要价》图,该照片拍摄时间为16:50),并向岸上的师生解释,中断打捞是因为“钱没到位”。

    以张轶这一消息来源为主,参考其他8个消息来源,一个基本的新闻事实得以呈现——赢利性捞尸者漫天要价、先交钱后捞尸、不交钱不捞尸、不交钱不交尸,这就是所谓的“挟尸要价”。

 

《挟尸要价》读者解码反馈及反思

    “挟尸要价”的“挟”,有“挟制”和“挟持”两层意思。

    挟制,是指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或对方的不利地位(即趁人之危),使对方服从自己[7]。多数情况下,赢利性捞尸具有这一特点,最终的结果是捞尸者漫天要价,受害人被迫接受显失公平的捞尸价格,遭受二次伤害,雪上加霜。

    挟持,是指通过具体的行为和动作控制对方(或与对方密切相关者),使对方服从自己(如:绑匪“挟持人质”) [8]。

    此处的“要价”也有两层意思,包括开价、谈价、给出价码的意思,也包括把开出的价格如数要回来、兑现。

    赢利性捞尸组织者陈波等人赶到现场后,开口就要钱,扬言“只捞尸体”、“白天12000元,晚上18000元”、“钱不到位不捞”,这里“挟尸要价”的“挟”是挟制的意思。

    具体捞尸人王守海等人找到了方招的遗体并用绳子固定后,因为“钱不到位”而“中断打捞” [9],此处“挟尸要价”的“挟”是挟持的意思。

    作为标题,“挟尸要价”这个原创性文字编码,高度概括了荆州“10•24”事件的基本特点。但是,因为概括,也造成了部分读者在“解码”过程中与记者“编码”之间形成了信息差。

    从事后网上的反馈看,有个别读者认为,挟尸要价的主体是组织捞尸的老板陈波,站在船头、穿白色衬衫、用绳子拉着方招遗体的白发男子王守海只是雇员,他拿固定报酬,没有资格讨价还价。

    也有读者指出,挟尸要价报道的是一个整体事件,该事件是由老板陈波和雇员王守海这个利益共同体一起实施的,不能把一个整体事件分割开来后加以否定——说王守海“挟尸”了但没有要价,陈波“要价”了但没有挟尸。

    采访报道过此事的另一位同行、《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在自己的博客上撰文指出:“‘挟尸要价’是一个文学化的叙述。当事人是如何‘挟尸’的,必须有更准确的、更新闻的呈现。”[10]

    应该说,“更准确的、更新闻的呈现”的要求没有错。但笔者面临的实际情况是,采访到的8个消息来源对王守海做出画面上那个手势时是否说话、说过什么话等细节,表述并不完全一致。

    当时场面混乱,大家都比较焦急,事后很难确切地描述整个事件。而到目前为止,笔者又没有找到客观记录的当时场景的录音资料。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8个消息来源均认同先交钱后捞尸、不交钱不捞尸、不交钱不交尸这样的基本事实。

    基于此,对于“挟尸要价”的文字编码,笔者经过逻辑处理,采用了概要描述,而未使用直接引语。

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文字是平面媒体传播新闻的基本工具,而语言的基本特点是“抽绎性”。因为语言形式的有限性和客观世界的无穷性之间的矛盾,“人们永远也无法说出事情的原貌”。 [11]

    在新闻界,一直流行“有图有真相”的说法。因为图片相对于文字描述而言,更客观、更可靠。但这次质疑“挟尸要价”恰恰从图片引发,即画面上的白发男子王守海究竟在“牵尸靠岸”还是“挟尸要价”。由此可见,单纯的图片和单纯的文字,都可能不足以完全呈现事实真相。

    图片的最大缺点在于,因为画面的稍纵即逝,记者通常没有机会记录事实的全部。而文字的优点在于,记者可以灵活地根据观察者和知情者等消息来源的描述,更有逻辑地还原事实。

 

《挟尸要价》真实性再证实

    报道荆州“10•24”事件时,笔者通过图文结合,最大限度地给读者呈现了真相。事后,通过更多的消息来源也证实了“挟尸要价”的真实性。

    “我调查的事实证明,挟尸要价的行为是存在的。也就是说照片中的白发者王守海,受雇于老板陈波,向长江大学索要了3万多元。多名老师及学生承认,当时钱没有一次性到位,陈波命令船主王守海放慢捞尸节奏。向我提供照片者下午在电话中再次向我证实了在打捞过程中,有人在岸上用手机指挥水中的船主。”采访报道过此事的《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说。[12]

   “挟尸要价”事件经《华商报》等媒体报道后,荆州官方组织了由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政法委、市政府法制办、市信访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物价局、长江航运公安局荆州分局和长江大学组成的调查组,调查结论称:当天,在打捞救人牺牲大学生尸体时,八凌公司人员要价36000元,并索要300元的烟酒和矿泉水费之后再开工,且先交钱后打捞,为索钱曾两度中断打捞;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行径受到了群众的指责和媒体的批评。[13]

    目击者、参与救援的荆州当地冬泳爱好者刘兆荣事隔近一年后接受笔者采访时,再次证实了“方招的遗体被(王守海等人)吊在水中十来分钟,就是要钱呢……照片本身是真实的,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但他同时认为,照片叫“挟尸要钱”比“挟尸要价”更准确。

    “这个捞尸队做的事情就是见钱给尸体。这个是无可更改的。我认为照片是真的。(之所以引起争议)最关键的(信息)在于,一个事件所透露的社会背景,一种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现状。在真实生命逝去的背后,利益至上的观念给了人们极大的冲击,这个照片反映了社会的矛盾。”“金镜头”奖评委、《京华时报》图片总监骆永红说。[14]                                                        (作者单位:华商报社)

 

 
[1] [9] [13]刘胜萍,黄中朝· 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打捞公司退还3.6万元打捞费·湖北日报[N],2009-11-09.

[2] 李玉泉·一张假新闻照片,《挟尸要价》夺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

http://cjdxlyq.blog.sohu.com/158273596.html,2010-10-07.

[3]人民摄影“金镜头”组委会发布·人民摄影“金镜头”组委会关于《挟尸要价》真实性的决定·人民摄影报[N] 2010-8-23
[4] [5] [11]李元授,陈扬明·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P59,P36,P218.

[6]李良荣,林晖,谢静·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246.

[7]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836.

[8]中国社会科学元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P1393.

[10]杨继斌·就“挟尸要价”照片争议的声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ad41390100lu3t.html,2010-10-07.

[12]简光洲·我所了解的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获奖作品《挟尸要价》http://jianguangzhou.blog.sohu.com/158353975.html,2010-10-07.

[14] 周清树·《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回应质疑·潇湘晨报[N],2010-08-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