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杨帆门师生关系听话以强凌弱郝建国 |
分类: 自由思考 |
郝建国
小学生容易被老师体罚,根本原因是体力太弱,而不是学生会犯多么严重的错误。我弟弟上小学时,因为在自习课上说话,女老师拿烧红的铁丝烫他。父亲很生气,要去收拾那个老师,被母亲劝住。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你们农村学校发生的事。现在我来举一个城市的例子,事情发生在渭南市,小学生在没有口罩、橡胶手套和水靴等防护设备的前提下,被学校强制要求打扫厕所——此种做法虽不算体罚,但我以为这种变相虐待比体罚为害尤烈。
初中阶段,学生体力有所发展,但毕竟还远不能和老师抗衡,所以这个阶段的师生关系还是以学生怕老师为主基调。学生倘能调换一个好座位,即使家长被敲诈也毫不介意。
我本人在老师心目中一直属于好学生那种,不过也有遇到麻烦的时候。有一个秋天晚上,我实在太饿,就和大伙儿跑到学校的菜地里摘西红柿吃,结果被内奸告密,班主任取消了我评“三好学生”的资格。
这个问题我后来才想明白——西红柿是我们学生种的,凭什么只供教师享用,而学生吃了一次就算犯错误?
到了高中,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有个别体力已超过了老师。这个阶段,我亲眼见过学生打老师。在我们教学大楼前的空地上,一个高个子男生和校长扭打在一起,校长不是对手,只好扯着嗓门叫教导处主任帮忙,教导处主任怕挨打,假装没听见……
大学校园里,以学霸教授奴役研究生最为常见,很少听说有师生打架的。我理解,主要是老师在体力方面已全无优势——“杨帆门事件”的另一方如果是男生,也许事件压根就不会发生。
如果说无论老师打学生还是学生打老师都不是校园文化之主流,那么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看师生关系——大多数中小学生都被强制要求打扫校园卫生,而老师却不干这样的活;而在大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基本不参与打扫卫生(个别学生干这个活,那一定是有报酬的)。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在以强凌弱的背景之下,以听话、服从、愚忠为主要内涵,缺乏平等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因此有必要以一种人文(关注弱势、同情弱小)、互信、平等、友爱的新师生关系取代之。
杨帆的麻烦就出在他不能平等对待学生,他让那些好好听课的学生替代逃课者接受他的“教育”,他强锁教室门,要求女生“滚出去”,还动手拉女生,潜意识里表现出的一种教师的优越感和支配欲,其本质还是以强凌弱。希望杨教授闭门忏悔,主动揪出自己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勇敢地向那位受害女生道歉,惟有如此才能得到公众的宽容和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