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小学毕业生的电影梦

(2007-09-27 15:50:44)
标签:

特稿

人物写作

白浪

农民导演

自学成才

郝建国

分类: 新闻作品
一个小学毕业生的电影梦 【内容提要】19岁小伙白浪小学毕业辍学后,迷上了影视艺术。为实现梦想,他与父亲、母亲、哥哥齐上阵,自编、自导拍摄了一部反映战争岁月的爱情故事片《红裹肚》,放映后创下了当地电影院十多年来不曾有过的火爆场面。因为电影,这个曾经的“问题孩子”由“小学”一步跨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与导演系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 ——  
 

  

  一个小学毕业生的电影梦

 

  作者:郝建国

 
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习三个多月后,白浪这个曾经的“问题孩子”似乎一下子变“乖”了,他一本正经地说:“不是说我没上学就很牛,不学东西是不行的。小孩子一定要听父母的话,至少在18岁之前,因为父母永远不会害你。”

 

7年前,13岁的白浪,小学毕业辍学后就一头钻进网吧,直到几个月前他导演的电影《红裹肚》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一名老师看上。随后,白浪被安排到南广学院免费学习电影导演,创下了当代教育史上从小学直接跨入大学校门的奇迹。

 

一个“问题孩子”

 

白浪刚刚辍学的时候,家人为他操碎了心。此后在自家网吧当网管。白浪刚刚辍学的时候,家人简直为他操碎了心——父亲不仅考虑他谋生的能力,更担心的是这个颈戴项链、穿着故意剪出破洞的半截牛仔裤的孩子,明天会干出什么事来。

 

父亲在劝说无效后,决定发动所有的亲戚朋友对白浪进行攻心战。“白浪,你上学吧,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类似表扬的、激励的话白浪不知听了多少遍,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没能改变他。“我知道自己不是上学的料,我不想去影响别人。”

 

白浪说,关于上学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挨打。那年白浪上5年级,他因为欺负女生被告发,班主任老师把他拉到讲台上,脱掉裤子用教鞭抽。“疼倒在其次,我半个屁股蛋都露出来,下面还有好多女生呢。”不过,白浪在对老师表示不满的同时,也承认自己那时候“很坏,该打”。

 

穿奇装异服、打架、欺负女生,白浪的这些毛病几乎让班主任老师忍无可忍。一次,他在班上公开对白浪说:“你看你这个名字,白浪白浪,白白浪费!”

 

小学毕业时,班主任给其他同学的操行评语都写了很长一段,惟独给白浪只有一句,准确的说是几个字——“浪子回头金不换”。

 

白浪说,那时自己还是一个孩子,根本不在乎老师的评语,也不知道什么是"浪子"。他只是坚定地认为,自己不适合上学。13岁的白浪也并非没有理想,他的理想是以电脑为生,最低限度是"不要干体力活"。

 

那些年,白浪家在城固县城开了一家网吧,他自己当网管,除了收钱和必要的维护,他的大半时间都趴在电脑上,聊天、打游戏这些自然少不了,但他不局限于这些,更多的时间在琢磨网页设计,甚至还编一些简单的软件。

 

白浪这个小小的网管吸引了不少顾客,让他们家的网吧一度生意兴隆。但问题很快就出来了,随着白浪的哥们弟兄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免费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到第4年的时候,网吧因亏损开不下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白浪的哥哥白冰从艺校毕业,张罗着开了一家广告牌匾店铺。直到今年5月到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上学前,白浪一直在哥哥开的这家名为"像形广告"的店做事,既干广告设计这样的技术活,也干安装、运输广告牌这样的体力活。不同的是,随着白浪导演的电影《红裹肚》的热播,"像形广告"也成了城固县城最知名的广告店铺。

 

一个婚庆摄像师

 

白浪拍的MTV让他很快成为城固县城里的名人,找他拍摄的人排起了队 "像形广告"店除了制作广告牌匾外,还兼营婚庆录像。这项业务主要由白浪去发展。城固县城拍摄婚庆录像的并非只有"像形广告"一家,但白浪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当地知名DV摄像师。

 

“别人拍婚庆录像都是从头到尾记录呢,白浪不同,他要设计一下双方恋爱的过程,然后带到外景去拍,画面好看了,内容也丰富了,客户对他的创意都很满意。”谈到白浪以前的表现时,哥哥白冰这么说。

 

在家人眼里,白浪一直是一个爱玩的人。除了给别人拍摄婚庆录像和帮哥哥在广告店里做些事外,闲着的时候,白浪喜欢扛着店里的DV摄像机上街,"见啥拍啥"。

 

因为他使用电脑非常熟练,每每拍到自己满意的画面,就发到网上去。结果这些DV画面吸引了一大批网友,大家纷纷跟帖,点击率也一路上升。

 

"我和大家一样不能免俗,人家一夸,我就继续拍,继续往网上发,就这么一发不可收。"白浪自己如是说。

 

2006年初,"恶搞"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在网上迅速走红,吸引了像白浪这样的网友。《馒头》源自电影《无极》,但这部"剧情特别简单"的恶搞之作让胡戈找到了练手的机会。很快,《馒头》在网上搜索排名就超过《无极》,媒体也开始轮番追逐胡戈。

 

“原来这个东西也可以走红!”今天回忆起来,白浪依然十分感慨。

 

那段时间,白浪连续拍摄制作了几部MTV,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部叫《那些花儿》。《那些花儿》贴在网上后,同样得到网友的热捧。白浪自然很得意,就郑重邀请父母欣赏他的作品。白浪的父母虽然是农民,但他们长期生活在县城,又开过网吧,多多少少知道一点网络上的事情。看完儿子制作的MTV后,他们有点不相信那是白浪干的——平日调皮贪玩的儿子,竟然就一下子学会了这样时尚的本事?

 

"我觉得这个孩子身上毛病很多,问题也很多,但我突然发现他的这个方面,还是有他一定的一些灵性,有一些潜力。"白浪的父亲说。

 

白浪的MTV让他很快成为县城里的名人,找他拍摄MTV的人排起了队,片酬自然也在节节攀升。就在这时,白浪又不安分了,他向家人提出,他想拍一部电影。

 

拍电影?白浪的这个想法让父母吓了一跳。且不说全家人都没见过拍电影,即便就是白浪会拍,钱从哪里来?

 

就在白浪的父母极力反对的时候,白浪的哥哥白冰站出来支持弟弟。"我也有一样的梦想,但是以前家里条件比较差,所以自己的一些梦想都没办法实现。现在白浪有了这么好的条件,帮他搞等于说是帮我自己,把自己从来没有实现的梦想变成现实",白冰说。

 

白浪和哥哥白冰结成同盟后,父亲也被吸引过来,这时候只有母亲一人依然坚决反对。白浪的母亲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她觉得儿子拍电影是自不量力。

 

僵持了一段时间,白浪把自己拍好的MTV送给汉中电视台,随后他和妈妈商量:如果电视台能播出,说明他有影视创作的天分,而如果石沉大海,说明他志大才疏,以后绝不再提拍电影的事。这个方案被母亲接受了。

 

不多久,白浪的MTV真的在汉中电视台播出了。妈妈一看儿子这么执着,也同意了。

 

一个农民导演

 

全家上阵拍电影《红裹肚》,父亲是编剧,哥哥当制片人,白浪是导演加摄影,母亲是剧务。

 

"白浪太幸运了,他有一个有文化的爸爸,他爸爸有一个现成的剧本,剧情、矛盾冲突很不错。"发现白浪的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史博公说。

 

原来白浪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文艺爱好者,曾当过兵,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还写过一个剧本,叫《红裹肚》。

《红裹肚》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秦巴山区农民积极投身革命为线索,穿插了主人公的爱情抉择、命运沉浮。

 

白浪说:"那个时候,我其实根本顾不上考虑会不会火,只要能拍,不管什么内容都行。一开始,实际上我根本不理解《红裹肚》讲的那些故事。"

 

因为要拍《红裹肚》,父亲天天给白浪讲历史课,讲当地人的革命事迹,同时一家人开始不断地看电影。

 

"那段时间电视上刚好放《乌龙山剿匪记》,这部电视剧让我找到一点感觉,它的服饰、道具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白浪说。

 

《红裹肚》讲述的是革命斗争的故事,演戏自然离不了刀枪。可是,在城固县城乃至汉中市,这些道具买不来、租不来。无奈,白浪的父亲就找来一些废旧的铁皮,自己打磨大刀。至于枪,就用木头来做。

 

"像形广告"店紧临街道,白浪的父亲制作刀枪时吸引了过往行人的好奇,也把当地的警察给吸引过来。说明原因后,白浪的父亲到公安局备了案,总算通过。这期间,白浪的母亲也在家里踩缝纫机赶做了一件件旧式服装。

 

道具、服装解决后,接下来就是选择演员了。专业的演员是不敢想的,且不说人家愿不愿意和一个从没有拍过电影的一家农民合作,即便对方只要求一般片酬的十分之一,也足以把白浪一家人吓倒。"那些天,我和白浪天天上街,看到一个感觉不错的人就去和人家谈,问想不想拍电影。"白冰说。

 

拍摄开始了。一家人进行了简单分工:父亲自然是编剧,哥哥白冰当制片人,白浪是导演加摄影,他母亲是剧务。这个由一家4口人组成的剧组带着一批从未拍过电影的演员,来到山里。"刚开始拍的时候,镜头还没过去,演员的脸都红了。我就一个劲激励他们,不厌其烦地拍。大概是被我的认真感染了,很快就有人进入了角色。"白浪说。

 

不多久,编剧和导演发生了争执,是关于剧中一个叫王县长的角色。

 

白冰说:"在王县长的造型上,我爸强调的是历史感,而白浪喜欢一些现代的元素,要求造型一看就要像那个角色,剧情改动还是比较大的。"

 

"我是导演,我说了算。"

"我还是编剧呢!"

白浪和父亲的这次争执,最后以父亲让步结束。

 

接下来,白浪又遇到一件哭笑不得的事。一场外景戏拍完后,白浪发现破绽,去找演员重拍,结果发现那个演员上午拍完戏下午就出去打工了。这场戏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如果换演员,意味着就得重新找群众演员。

拍摄《红裹肚》的所有演员,不管是主角还是群众演员,白浪支付给他们的片酬都是每天一包价值5元钱的香烟。即便这样,拍摄这部电影的总费用已经超过7万。对于白浪他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开机3个月后,白浪的父亲发现前期投入的5万元钱已经花得一分不剩,为了接着拍下去,他只能东拼西凑,甚至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

 

拍完以后,我感到很开心、很轻松,但马上又担心起来——电影到哪里放?"和当地电影院商量,好不容易用1000元钱租下场地,这时县文化局的人出面阻拦:《红裹肚》没有任何手续,不能放映。

 

"我当时心想,我的影片是革命题材,心想办个手续应该不难。把电话打到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后,人家说你们农民就没有权利拍电影,如果要拍必须挂靠一个影视公司。"白浪说。

 

虽然在广电总局碰了钉子,但白浪一家人并没有放弃争取。"我们的片子是革命题材,我们免费给乡亲们放。"在各级领导面前,白浪总要强调这两句。"

 

在城固县电影院首映式那天,人太多,武警都出来维持秩序。这是城固电影院十几年没有的热闹了。"一位看过《红裹肚》的当地人说。

 

目前,《红裹肚》已经在汉中各县演出了七十多场,保守估计看过电影的人超过10万人次。

 

一名准大学生

 

“史老师是我的‘贵人’,是他圆了我上学的梦。”

 

"贵人"在民间是指有超乎寻常的能力又乐于助人的人,"出门遇贵人"一直是传说中最美好的事情。

 

白浪所说的这位"贵人"叫史博公,电影学博士,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副教授。

 

据史博公讲,他发现白浪纯属偶然。今年"五一"期间,史博公和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师生到汉中采风。来到城固县的时候,他看到街头一个宣传条幅上写着"热烈祝贺城固首部本土电影隆重上演"。出于职业敏感,史博公当时就打听电影的创作人员,但没有打听到。又过了几天,他看到一个《红裹肚》的宣传车,就叫住三轮车夫,说自己想和导演联系。

 

接到史博公的电话,白浪十分兴奋,当晚就见到了史博公。从电影本身到白浪的家庭出身、受教育情况,两人一直谈到凌晨4时。因为当天史博公就要离开城固,只好带着电影《红裹肚》的碟片回去再看。

 

“白浪,你赶紧收拾东西过来吧,学校同意你到南广学习导演,一切费用全免。”两天后,白浪又接到了史博公的电话。

 

白浪说:"我当时太高兴了!我原来给自己设计的方向,是通过自学再考入大学,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5月21日,白浪来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被安排和2006级导演专业的同学同吃同住同上课。

 

“并不是说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但不读书肯定难成大器。把故事用朦朦胧胧的视听语言搞得那么流畅,就是我们导演系毕业的学生,也不见得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发现了这个孩子的才气和艺术潜力,希望给他提供一个机会,让他听听教授讲课,增加一些对大学、学术、文化的积累,这些对他的成才肯定有帮助。”史博公说。

 

史博公在城固和白浪谈完后,与随行的另外一位叫张慧林的老师商量,两人的意见是一致的——应该帮帮这个孩子。回到南广学院后,史博公把自己的想法和导演系主任施旭升进行了交流,最后决定让白浪来南广免费学习交流。

 

白浪来到南广后,史博公向他提供了南广所有的课表,并表示所有的课,只要感兴趣他都可以去听。为了督促白浪学习,他还给白浪提出一个要求,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

 

“‘我让你来,不是让你呆在城固当一个婚庆摄影师,是想让你走得更远’,我将终身铭记史老师对我讲的这句话。”白浪说。

 

白浪已经十几年没有上学了,他来南广后能不能适应?

“与拍电影有关、能立竿见影的课,他兴趣很高,领悟能力也很强。但理论性强的课如西方美学,他就容易走神,毕竟‘野路子出身’和‘科班’的不一样。"史博公如此评价他的这个编外学生。

 

白浪说,同学中有不少人有私家车,而他自己不仅家境一般,而且只念过小学,但同学们有的给他打饭,有的主动向他要电话交流,感觉大家还是挺看重他的。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同学看不上他的文化底子。

 

"有一个成语是‘如诉如泣’,在白浪口里就变成了‘如歌如哭’。剧本里有些常见的字,他都不认识,大家觉得挺搞笑。"白浪的一个同学说。

 

白浪也承认,他与同学最大的差距在于,自己编剧的能力差一些。

 

"导演的成功率极低。白浪的毅力和灵气,是我看到的闪光点,但能做多大事,关键看他被舆论追逐后会不会迷失方向。我对白浪说,今后你就是没有成为导演,我还是你的老师、朋友,不会因此不理你。"史博公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对于白浪的前途,史博公给出3种预测:第一种是白浪坚持自己的创作实践,同时提高文化素养,结果比温室里长大的那些导演成长得更茁壮;第二种可能是,白浪没有成为导演,回到普通人中间阳光、健康地活着;第三种情况是白浪在名利的簇拥下把持不住自己,最后走偏了方向……

 

农民拍电影、小学毕业上大学,这些传奇的经历让白浪迅速成为网络名人。对此,史博公副教授表示出自己的担忧,他告诫那些打算仿效白浪的孩子:“白浪没有可复制性,首先是他有一个有文化的爹,有一个好的剧本,有一个会挣钱的哥哥,如果没有这些,仅靠白浪的灵气和毅力,同样不会有《红裹肚》。”           (原载《华商报》2007年9月2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