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顽童抢座与“孔融让梨”背后的生存哲学

(2007-08-21 12:00:09)
标签:

教育杂谈

生存哲学

道德

竞争

郝建国

分类: 自由思考
顽童抢座与“孔融让梨”背后的生存哲学
 西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拎着大包小包挤公共汽车,碰到热心小伙子给她让座,谁料还没等老太太挪步,座位已经被一个6岁小男孩抢先占了。紧随其后的小男孩的父亲对儿子的行为“报以表扬的微笑”。
 

这个故事和传说中的孔融让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据说,孔融有兄弟7人,他排行第六。孔融4岁的时候,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主动拣小的。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当然应该拿小的。”为此,孔融不仅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而且成为他以后孩子们学习礼仪的模范,《三字经》中“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的这一段,说的正是孔融的先进事迹。

 

我在想,抢座位的小男孩的父亲未必不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我甚至推断“抢”可能是这个父亲刻意教导孩子的一种生存哲学

 

毫无疑问,让是一种美德。但在考量道德的时候,不应该忽略建立道德的物质基础——古人就有“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论说。孔融贵族出生,衣食无忧,所以他的礼让并不具备普遍意义。

 

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国人的劣根性,举的例子有乘坐公共汽车不排队(一般称插队,北京人叫“加塞”)。可是论者却没有注意到,那个挤公共汽车的人,如果不去挤、不去抢,可能就上不了车;上不了这趟车,他可能就会迟到;迟到了他可能就会被罚钱;罚了他的钱,他家的阿毛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奶粉吃。问题就这么简单,让与不让和善恶无关,泛道德化讨论也不见得能提升全民道德水准。

 

老实说,在我们这样一个物质还比较匮乏,人与资源的争夺十分激烈的社会中,选择让还是抢也许还真是一个问题。

 

 

附:西安公交车上家长笑看六岁儿子抢六旬老人座 

 
  
本报讯提着大包小包挤公交车,61岁的杨大妈一上车就碰到了好心人让座,谁料却被一个6岁小男孩抢了位子。孩子坐在那里挺自在,老人提着东西靠边儿站,孩子父亲非但不令娃娃让座,反而面露喜色,且“理由充分”:6岁和60岁都一个样!

 

  8月18日晚6时30分许,杨大妈提着不少物品准备乘坐300路公交车回家,在大差市站刚一上车,一位小伙子便主动让座,可正在挪步的杨大妈连谢谢还没来得及说,只听到一声:“快抢!”一个小男孩突然从小伙子身旁跳出,一屁股抢先坐在了位子上,紧随其后的是孩子的父亲,见孩子“不辱使命”,就报以表扬的微笑。

 

  这一幕,让杨大妈和让座者都有些尴尬。由于所提东西太沉,车上又有些拥挤,杨大妈不得不和小朋友商量:“我说小朋友,奶奶提得东西太重,能不能给奶奶让个座,或者咱俩一起坐。”小孩却嘟着嘴:“我困了,要睡觉。”站在一旁的孩子的父亲也没让娃娃起身。司机同永刚见状,按响了“请给老弱病残孕者让座”的提示语,但这对父子仍没有让座的意思。让大家气愤的是,孩子父亲居然还很有理地说:“老幼都能坐,6岁和60岁一个样。”见此,另一位好心人才给杨大妈让了个位子。

 

  一件小事让杨大妈和司机同永刚很感慨。在车上他们都曾与孩子父亲论理,并指出这样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但那位父亲却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孩子依旧满不在乎。
                                    (原载《华商报》8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