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医养生阴阳内经治未病 |
分类: “中医黑”批判 |
小时候功课很轻,课外作业也都是在校内完成的,不像今天的孩子被应试教育所累,要么早早就变成近视眼,要么从小被逼成厌学症。
记忆中,那时的夏天天很长,除过给羊割些草以外,有很多富余时间。大人都忙着下地里劳动了,我就搜家里的那些旧书,有繁体字的《针灸学》、《中药学》,还有一本很厚的图文并茂的《赤脚医生手册》。我喜欢后者,这不仅因为它用的是我能看懂得简化汉字,而且还有很多我割草时就能遇到的中草药,更好看的是里面的插图,包括生孩子怎样防止会阴撕裂的示意图。呵呵,我的启蒙性教育超前超深刻吧!
有一次,拉肚子,照这本书上的介绍,挖了些马齿苋熬着喝,效果奇好。从此,便对中医药笃信不疑。上中学后,假期里依然翻翻这些书。再以后,我看了《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看了一些名医的医案。直到今天,我的床头依然放着一些中医药书籍。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慢慢地对中医学有了一点点认识并担当起全家的保健顾问。
为什么说养生要从娃娃抓起?这个问题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里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见《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年轻的时候,不注意饮食、运动、劳逸和情绪,到年老的时候落下一身毛病,这时才想到治疗,就像“渴而穿井”,来不及了。那时,我们只能乖乖地当医生的试验品,还要花大量的钱,实在是可怜啊!
《内经》关于养生的学问太多了,除了“治未病”以外,它对人类的饮食结构也有精辟的论述,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见《内经·素问·藏气法对论》)。
请注意,粮食、水果、肉蛋、蔬菜的顺序。其中,五谷是根本,当然不同于今天精加工过并添了化学物质的米面。因此提倡多食粗粮,像玉米、高粱米、带一些麸皮的面粉、豆类,多食果菜,限制肉类是必要的。
《内经》强调,养生的核心是顺应四时之变,是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阴和阳的概念一下子不容易说清楚。说得具体一点,我可以列出一些阴阳属性明显的食品和药品,如鹿肉、羊肉、鸡肉属阳,兔肉、鸭肉、牡蛎、乌龟属阴;小麦、红糖、大枣、山楂属阳,绿豆、高粱、白糖、海带属阴;茴香、芥兰、辣椒属阳,黄瓜、芹菜、竹笋属阴;生姜、桂皮、当归、黄芪属阳,菊花、苦丁茶、百合、黄连、大黄属阴……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这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每个人具体的菜谱,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结合四时之变来安排,总的原则是不要挑食。
有些人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喝冰镇啤酒,小孩子喜欢吃冷饮雪糕,这是逆“四时”的,轻则伤了阳气,重则会引起急性肠胃炎,又泻又疼,得不偿失。
好了,如果博友们有兴趣,可以去买一本《内经》看看,所有关于生命哲学的问题都能在那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