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西谒沈从文墓

(2007-01-23 10:47:46)
分类: 散文
                  

  我对湘西的认识,最早来自两部书。其一是中学时吞枣似地广览,曾翻过一本《湘西剿匪记》,写解放大军深入湘西一带肃清地方匪患的近于传奇的故事。读过之后除了感到匪首之狡猾、洞穴之复杂以外,再就是湘西地极险、路极坏、人极蛮的印象。其二是大学时读过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沈从文散文选》,从那里面看到的湘西,山水景致幽绝,地下蕴藏丰饶,边民勤劳而刚直,觉得湘西的芸芸众生、万千故事简直就是旧中国下层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对于展示给我们这幅色调浓重、风格独特的画卷的作者沈从文先生,我从此由衷地钦佩着了。
  四月,我去湘西州政府所在地吉首办事,得了一个机会,搭乘朋友的车,一同前往凤凰县拜谒沈从文故居和墓地。从吉首到凤凰有20多里地,都是很好的柏油公路。沿途车辆不多,窗外大山幽谷、清流白石,柠檬黄色油菜花丛中隐现着苗寨深青色瓦檐。正值阴雨季节,远近浓密的植物积翠叠蓝,间有溪水淙淙而下。越往山里走,空气越发润泽而湿重。想沈从文笔下的地方官吏、浑噩军阀、煤矿工人、山大王、水手、商人、妓女以及行巫、放蛊、落洞……种种人物和行为就曾活跃、消失在眼前如画的境地里,不由心中生出无限感慨。
  大部分的国内读者,是从影片《边城》开始知道沈从文的名字的。而这位在小说、散文和文学批评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的作家,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就停止了文学创作,专志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编纂工作,并给自己定下了如家具、玉器、灯具、扇子、马球、狮刻等几十个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研究课题。报载,晚年的沈从文两次患脑血管疾病,已半身不遂,便请人做了一个放书的木架,使自己能用一只手翻阅书籍,为研究准备资料。沈从文先生于1988年去世。根据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带回了故乡凤凰,带回了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下午四时许,我们赶到凤凰县城,来到了位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外。十分不巧,因为是星期日,沈从文故居按例关门落锁,管理人员也因住得分散,无法寻找。朋友见我连声叹息,就鼓动说,赶快走,天黑前可去看沈从文墓地。一行人沿着石板路过风雨桥,出东城门,我心急,脚下加劲,慢慢将同伴落在后面。行二里许,忽见山脚下立着一块不大的石板,黑色,有中英文“沈从文墓地”字样。急招呼后面的人来看,众人寻着弯曲的山路拾级而上,共86级,据说代表了沈先生在人世间极平常又不平常的86个春秋。石路尽了,仍不见想象中水泥铺就的宽阔的平台和耸天而立的石碑,只有一块浅褐色的山石在绿树丛和偶尔传来的一两声鸟鸣里默然伫立。石高不过两米,宽一米余,正面平眼处稍加打磨,镌刻沈先生文句: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了解人
                 
  字迹婉丽,为沈先生的笔迹。石块背面是沈从文的姨妹张充和的撰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心。”环石一周,不见坟冢,仅有人们随手折来的野花嫩草,挂着露珠,伏在石块的下面。当地人说,沈从文的骨灰没有装盒子,直接洒在了石块后面的土层深处,另一半则洒进了沱江。我凝神细辨,试图找出村民所指地方的特别之处,然而这里红褐色的、湿润的泥土已与渐渐朦胧起来的山色溶合在一体,淡淡的暗香中仿佛传来细雨过后土地沉醉般的呢喃……
  从墓地向四外望去,南华山下流淌着清碧见底的沱江,声如瑶琴;黑檐低垂的穿斗式木结构吊角楼与红顶白墙的新式建筑拥挤夹杂,暮色中依稀散播着历史车辇隆隆驶过的巨响。沈从文笔下的保安队的蛮横、水手的悲哀、神巫之爱、动荡与杀戮……所组成的湘西的图景已成过去,他所讴歌的边城人勤劳善良的品性与勇敢雄强的精神,虽经无数催压挫折,依旧没有死灭,闪烁着生命美丽的光彩,更升华为人类的一种理性的自觉……
  正想着,同行的一位小姑娘从坡上下来,捧了一大束野花,黑黑的眸子望定我,问我是否愿意要一些给“大作家”?她年轻的母亲在一旁微笑。我说好,从她的小手中接过几枝,我们一起把花草放在沈从文的墓石前。
  下山,穿过县城,直到坐回车上,我始终沉默不语,但心中的的确确又像要说出一些话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