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记者生涯(十五)

(2007-01-23 10:39:18)
分类: 随笔
我的记者生涯(十五)  
 
              带学生

  在一个行业混得时间久了,你就免不了要带学生。总会有一天,你的头儿领着一位或意气风发、或懵懵懂懂、或满面羞红的年轻人来到你面前,说这是什么什么地方的谁谁谁,到咱们单位来实习,由你带吧。接着又转身向来人介绍:“这是×××老师,你就跟着他吧。”同屋的人于是都善意地哄笑,你也半真半假地推辞:“我哪行呵……一块干吧。”
  我记得我带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位实习的大学生,圆圆的脸盘,戴一副白色的近视眼镜,态度很安闲的样子。女生,学中文的。她到报社学习编辑、采访业务,我恰好也满足了一种需求: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情况。当时我正在非常困难地炮制一部反映大学生的文学作品,她的到来真是雪中送炭。她在报社呆了两个月左右,我们的关系总的说来十分融洽。但到后来,我渐渐发现她的话题逐渐转向我的家庭,另一方面又帮我洗碗刷碟什么的,使我这个“封建脑瓜”感觉不大对劲。我在潜意识中认为,我是个“过来人”,说是她的哥哥辈可能还委屈了我。大家开开玩笑无妨,别的甭扯。可是恰恰就是她们一批实习的学生,其中一个后来就嫁给了与我同年龄的一位编辑。
  第二个学生是一位武警战士,个子很高。他说他有一米八六,扬州人,独生子,家里为了“锻炼锻炼”送他到了部队。这个战士在我们报社待的时间挺长,我印象有一年多时间,发了不少稿子,立了功。每到5月底前后,他就要请两周左右的假,回部队“执行任务”。他所说的任务,就是开赴北京的敏感地区值勤。这阵子他要来报社的话,我们就上去翻他的兜儿,就准能翻出匕首和铐子,然后我就仗着是他的“老师”独享战利品,一手举一件,后面跟着一串,耀武扬威地从报社这屋窜到那屋,直眉瞪眼地嚷:“怎么着,谁不服——?”跟班的帮腔道:“有不服的就铐上他!”
  我在杂志做编辑部主任的时候,前后招聘了几位编辑,南方北方的都有,可以说也是我的学生。因为他们尽管有的在当地做过短期的编辑,但还是不能独立门户。首先是采访,怎么与各种行业、各种层次的人打交道,这恐怕还是由社会阅历决定,其次才是具体的职业经验。此外,画版、排版、出片、打样、纸张、印刷诸项,必须几年的磨砺,才不是“门外汉”。其中一个女孩,现在已是京城某杂志大手笔,来的时候还一脸稚气。以后结了婚,跳了槽,到大海里游泳去了。有一次,她打电话来,约我吃饭,我问还有谁?她说就咱俩。我说能不能约上谁谁?她那边咯咯笑道:“你是不是怕单独和我吃饭啊?”我辩解着:“我怕什么?”心里却自叹离年轻人越来越远了。
  我一个人独自坐在杂志社狭小的办公室时,常常望着一台油漆班驳的写字桌出神。这是我在报社时用过的,报社派我到杂志社任编辑部主任,它也跟了来,分配给一位新来的编辑使用。它的侧面散布着我在报社时参与的活动广告画的残片。我每每打量它的时候,胸中就会涌起一种类似苍凉的情感。我觉得它就像一匹老马,正以它残喘的辉煌和最后的气力,驮载着年轻人向未来奔跑:在上面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画最新最美的版式,出最新最美的刊物……
  带学生,仿佛给孩子过生日。看到孩子们慢慢长大了,长壮了,你固然欢喜,但真正欢天喜地的是孩子们,而那种酸涩的感觉你只能在喧嚣中暗暗往肚里咽。因为孩子们长一岁,也就表示你又老了一岁,然后他们“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地绝尘而去之后,你叹一口气,坐下来,一个问题夕阳斜照般地辉映在脑海里:我今后的路怎么个走法?
  从1999年开始,我又在带学生,前后加起来,数量有30多名。要说明的是,尽管现在教授的内容仍然是新闻,但具体内容、所处的环境与教授时的心情已彻底改变——因为届时我已离开新闻界,投身一家互联网公司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