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获合法地位,化解某些潜在风险


网约车之争闹了一年多,终于有了合法身份。大量私家车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加入网约车军团,甚至一直与出租车对立的“黑车军团”,从此可以销声匿迹。一场重大社会变幻背后,接踵而来的是一个关联项的重新洗牌过程。
网约车又称专车,官方现在正确确定的名字叫“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起初,官方和出租车业曾企图全力阻止私家车成为网约车。原因很简单,触及他们的利益,其他的理由都是X话。
网约车由网路形式推动,现在主要互联网运营企业有滴滴打车和uber两家。滴滴打车与微信挂钩,相比较更有优势。私家车登记为网约车,对车主至少可以挣得一点油钱。也有人现在专做这个,收入蛮不错。对他们来说,比较自由,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接单。相对出租车司机每月固定的份钱,他们不存在过度的经营压力。对乘客,也比较实惠的福利。尤其你到了人生地不熟,出租车又很少的地界,手机发出请求,当真不用多久就有车过来。而过去,在一些地方等车,一等就一两个小时,直把人等得火冒十二丈来。
但这事的另一面,还是出租业体制问题,直接影响到出租车司机的情绪与收入。主要还是由于那种莫名其妙的份钱。为了份钱,出租车司机在没有互联网运营企业前,多地的哥就曾与出租车公司抗争过。份钱这两年虽然减了一些,但他们感到还是过高。你与出租车聊天,有人称早就不想干了。比起来,如果改做网约车,也许更划算些。或许,随着网约车的普及,最终也会倒逼出租业的终极改革吧。
现在有些出租车司机已经兼做起网约车了。不过,老航发现,他们多数并不是按照网约车的规矩让乘客完成支付,而是仅仅利用互联网运营企业抢到乘客。他们接来的单了不通过网路结算,那会留下不良记录。互联网运营企业只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就可以将他们这类人找出来。但现在互联网运营企业仍在推广阶段,大约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对这类人采取什么行动。不过,到了一定时段,就不好说。
网约车规定互联网运营企业的管理与审核责任,但对网约车况与车主的真实性审核,是相当难的。有人会提供假材料,有人会借用别人的车辆、驾使证、身份证等取得账号。互联网运营企业要保证网约车信息的真实性,是起码要有高频次的随机抽查机制。不然,太多的虚假网约车及车主档案,会留下严重的安全与责任隐患。
网约车会产生一些极端的负面例子。除了交通事故,有可能发生车主谋财害命、歹徒抢劫车主等恶性事件。但要明白一点,出租车及其他车,也可能遇到此类问题。这样的恶性事件要努力避免,网约车和乘客提供的信息都比较真实,则可以减少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因为重要信息都可以自动被网运营企业的电脑自动记录并存档。
私家车可以合法成为网约车,又有一个潜在的好处是减少了潜在的社会矛盾冲突。若定义为非法,必有许多私家车“违规”变成网约车,“黑车”问题也难解决。有关部门为了“打击”那种行为,势必增加查处力度。而那样的查处最容易构成对民众的搔扰,引发路怒。不作“违规”限定,显然就不会滋生这方面的社会冲突了。
“扫一扫”欢迎关注航亿苇微信公众号:poem1962,更多珍藏送给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