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议六小龄童上春晚有什么意思?


没话找话了吧?六小龄童上春晚居然成为一个热闹的口水事件。最大的理由是猴年没有猴哥上春晚,这春晚还能成什么春晚?
这些年,妄议春晚成为一大社会病。堂堂央视花费那么多资源,逼疯了一个又一个上春晚或梦想上春晚的演员,也逼疯了春晚的导演与工作人员,可结果却是春晚一年不一年。春晚根本就不是某某上不上的问题。陈佩斯、郭德纲、刘谦及那个有名的赵大忽悠上不上春晚,都改变不了春晚越来越狗臭的现实。六小龄童也就那点猴戏,他上不上春晚更不对春晚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不是网友现在起哄,我都不知道他曾连续十多年上过春晚了。以前这些年,六小龄童一直在春晚,反没人注意他。忽悠然不上春晚了,才有人叫起来,妈呀,猴年春晚怎么能没有他呢?
春晚在1980年代还是有些乐趣的。可渐渐就没意思了。本质上,与极左思维回潮有关。原本就逗国人开心的一台综合文艺节目,太害怕所谓的政治影响了,结果1990年代开始,只能让赵大忽悠本山同志那种低俗、媚俗的小品撑门面。撑了好几年,忽悠也忽悠不出什么新明堂来了,春晚又找不到其他什么办法,只能继续自己忽悠自己。
现在的春晚,还是有人看的。大年夜没啥事,就把电视机开着呗。但现在很多人的“看”实际又不真看。一家人打麻将、打牌,电视机开着。从统计角度来看,收视率倒还是挺高的,但电视里演了什么,多数人迷迷糊糊。真正的高潮是春晚过后,那些娱乐记者、娱乐写手把春晚节目中可耻的笑料拎出来评说,众人再跟着骂起来,这才热闹几天。
没有思想性的文艺节目,谁又能期待什么呢?每年的春晚,从导演组、审查组到演员,却一个个不得不神经紧张,不敢出错,出政治问题,可他们的那种紧张,又实在太浪费他们的情绪、神经与表情了。像宋丹丹那样的,几年前宣布“打死也不上春晚”了,反倒是自己解放了自己。而陈佩斯因与某事与央视闹翻,被封杀不能上春晚,沉寂了几年,反倒在喜剧领域获得新生。
六小龄童一生最辉煌的就是演了《西游记》,把猴哥演得出神入化。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看来他达到的艺术高度,恐怕再无人能够超越。但面对春晚,六小龄童也太有点不自重了。说什么“如果春晚需要我,我也义不容辞”,也太不拿自己当猴哥了。
春晚就是中国由一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变成一种闹剧的典型案例。越来越惹人厌的春晚,却还是有很多演员削尖脑袋想上春晚。上了春晚,意味着借此炒作,让知名度更高,转化成到其他地方演出的高昂出场费。然而如此功利化,也就让参演春晚的人更加奴仆化,不可能在思想上、艺术上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坚持。没有人格的艺人在春晚蹦达那么几下子,说穿了也就是丑化自己一番。但丑化有钱赚,人格又不值钱,那又有什么所谓?
春晚如果能果断停办,对谁都是解脱。
“扫一扫”欢迎关注航亿苇微信公众号:poem1962,更多珍藏送给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