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迹群国庆陕甘之行第四天镇原西峰泾川彬县

标签:
佛学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游记 |

第四日的行程以石窟为主。第一站镇原石空寺石窟。石空寺筹建于北魏,开凿于隋代,唐初开始造像,经明清两代改造重修,增建了土地寺、药王殿、灵官庙等,泥塑了金身,才形成了一处释、道、儒三教并存的石窟群。公元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因水灾冲毁而重修,有碑文记载。石空寺于民国九年遭大地震严重毁坏,山倾崖塌,石窟佛像壁画裂缝、剥离、脱落,幸存的一部分古代艺术遗物,在极左时期几经“破除”、“横扫”之祸,多数石像被“清除”出洞,仅留下当年“扫”不动的一小部分,也是疮痍满目。2006年,省上拨出专款,县上积极协助,对石窟进行大规模抢救性维修,这座千年石窟又重新焕发光彩,以供游人赏观瞻仰。大佛殿。分前后两殿,以石洞相沟通。两殿的窟顶均以木石衬砌,高约10米,极其宏伟。两殿中共有大佛9尊,高6米多;小佛5尊,高3米多,均为石胎泥裹,色彩绚丽,形象逼真,器宇轩昂,仪态传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后殿的洞口上方,雕凿一座l米高的如来佛像,雕工精细,造型生动,祥云缭绕,表现出我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技艺。




第二站北石窟寺。北石窟寺石窟,即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开凿的南北两个石窟寺之北石窟,后又名寺沟石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25公里处,开凿于寺峁岩(古称覆钟山)山麓红沙岩之上,坐东朝西,前有蒲河茹河交汇。北石窟寺作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大小洞窟佛龛308个,石雕及彩塑造像2429尊,碑碣8通,各代游人题记152余方(摘录于《庆阳导游》)。其窟龛分布的规模为陇东地区石窟之首。

222窟为唐代作品


165号窟即为过去的“七佛窟”,元代称东大石窟,清代称佛洞,其位于石窟寺的正中,其他窟龛向南北扩展。该窟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相传是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建,门外两侧各雕一尊守门天王,通高5.8米,头戴皮盔,身穿铠甲,脚蹬战靴,怒目横眉,身躯高大,威武雄健,身旁二蹲狮,虽经千年风雨沧桑,外表剥蚀残损,但雄风犹存。两通明清时树立的石碑,餐风沐雨,记录着历史的沧桑。窟前是清代乾隆年间曾经修建的献殿遗迹,条石基础宽9.70米,进深7.40米。窟内造像以七佛为主体,配以胁侍菩萨、交脚弥勒及骑象菩萨和阿修罗天,窟顶西披浮雕本生故事画面,窟四壁浮雕飞天、伎乐人等精美图案。七佛造像威严、古朴敦厚,整个洞窟气势恢宏、结构完整,此窟以如此宏大的规模表现七佛,在国内实属罕见。此外,窟门内外还有大量的精美墨书题记。







第三站肖金塔。肖金塔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街道中心,建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肖金塔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原为七层,高30.18米,现存六层,高21.75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每面有砖制仿木斗栱、上承叠涩出檐,檐口做出飞檐、滴水,无瓦件盖顶,檐上施平座和栏杆。塔身各层有门或雕刻板门与直棂窗。塔体檐角以细白砂石雕成飞天和龙头,下设铁吊环,悬挂风铃。塔体外观逐层收分,一层面阔2.24米,六层面阔1.46米。砖塔由一层券门入内,第二层正面勾栏底部有砖刻文字。塔室为空心筒式结构,各层楼板已毁,仅留卯口痕迹。肖金塔在造型和结构上体现了宋代建筑特征,是宋代建筑与砖雕艺术结合的体现,对研究西北地区砖石结构建筑有重要价值。




第四站罗汉洞。罗汉洞在罗汉洞乡罗汉洞村的红砂岩壁上,有上下两层,在长约2公里的地段上存有上百个窟龛,主窟清霄洞,是一座平顶四柱式方形窟,面积近100平方米,东面墙壁上残存的壁画浮雕上(初步考证为宋代),生活场景、人物形态都很鲜活,四个方形柱上彩绘浮雕佛像形象威严。在入口处,有清朝光绪年间重修的记载。在洞口外面,还肃立着一座高约6米的大佛,风吹日晒,泥表已经脱落,但石胎还基本完整。而距洞西10多米远的16罗汉洞里,罗汉早已不知影踪,只留有16个佛龛。处在312国道上的千佛寺,原来有上百个石窟及佛像,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兴修水利时遭到破坏,2000年修建312国道凤嵋段时残存的石窟再次遭毁。目前仅余不到10个窟龛。












第五站南石窟寺。南石窟寺,地处甘肃省泾川县城东泾河北岸的温泉开发区蒋家村,距离泾川县城9公里。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的题记,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第1窟最有价值,呈长方形,窟高 11米,宽18米,深13米。方形窟门,前壁门顶上开一方形明窗,覆斗形顶。窟内正壁及左右壁台基上雕七身立佛,均高7米,头饰螺髻 ,高鼻大耳,面部丰满,长衣垂膝,神态庄严安祥。每佛两旁均有2尊胁侍菩萨,共14尊,高约3.5米,风姿绰约,亭亭玉立,前壁门两侧各雕一弥勒菩萨,高5米。窟顶东、北、西有浮雕佛传故事,内容有树下诞生、阿私陀占相、宫中观歌舞、逾城出家、树下思维等。以表现七佛为主的七佛窟的出现以此窟和北石窟寺为最早。





第4窟为中型方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三大师居中,两侧分三层塑有十六罗汉、八菩萨、六力士,均为石胎泥塑,分别为唐代和晚清风格。另存有几个唐代小龛,石质皆己风化,造像剥蚀不清。



第六站彬县大佛寺。本来四方客已经来过,为了满足我们没来过人的愿望,陪我们来看,非常感谢。彬县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十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 原名庆寿寺,全寺共有一百零七个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个佛龛,大小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大佛窟是全寺最大的石窟,窟平面为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彩塑像3尊。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螺髻护顶,秀眉慈目,两耳垂肩,金面方脸,慈祥威严;左手着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无名指微微前屈;披衣袒胸,腰系佩带,趺坐于莲花台上,整个造形肃穆端庄,雄伟传神。



侍立大佛东西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璎珞,下系羊肠大裙,神态俊雅恬静。


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形各异的小造像400余座。此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形艺术中的一大宝库。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由此判断该石窟创建于公元628年。大佛窟西壁又有宋仲宏游庆寿寺诗云:“葡萄蔽野果连山…来游共记宣酥日,访右重寻正观年…”,诗中之“宣酥日”,即为“宣和日”,“正观年”即“贞观年”。此诗作于宋徽宗宣和辛丑年,说明大佛寺确实开凿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另外从开窟的形制、造像风格、题材内容、服饰特征分析,似为北朝晚期作品,说明唐最初开龛造像沿用了北周的模式。窟内的巨型一佛二菩萨的表面都经过后代重新塑做,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仍然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也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大佛窟两侧有罗汉洞和千佛洞



丈八佛窟又称“应福寺”,在大佛窟以西200米处,沿山开凿的9孔小石窟散布在崖面上。造像以丈八佛为主,高7.5米,两旁侍立菩萨均高5.8米,共有各种造像108尊,风格古朴凝重,大多破坏严重。

丈八佛旁边的小龛,门口力士和狮子的造型比较罕见。

一日欣赏陇东四窟一塔陕西大佛寺,都是精品,目不暇接,拍照拍到手软,不虚此行。夜宿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