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朴初的《佛教知识问答》和读书的捷径

(2012-03-14 12:48:32)
标签:

赵朴初

读书

作者

佛教常识

读书捷径

杂谈

分类: 心底话语



赵朴初的《佛教知识问答》和读书的捷径我的这本小书不是这个版本,是赵朴初著的《法音》文库《佛教常识答问》,是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的,封面的颜色是有点奶油色的,书名是在封面的正路,下面称托的是莲花,最上面有朵云彩,四周,上下是双细线,左右是单细线,与边沿的间距约6毫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凡事皆可。但是,耕耘中也有学问,也有捷径。学问和捷径不是偷懒,而是一种在实践中关于学习和总结出的吸收知识和经验的方法。

 

书是海洋,庄子说,人有涯而学无涯,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与人类整体的知识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即使如此,可依然人是要学习的,学习是要读书的,自然也是要实践的。读书,非是是书就读,真的这样读,不一定能够吸收更多有益的东西。读书的学问就在于会读,所谓会读,是指在所读的专业中,知道自己的知识层面所在,然后去找适合自己提升最快的书来读。这就是我说的读书的捷径。而这个捷径,我认为最为根本的是要知道读哪类书,和尽可能懂得在这些知识中那些大家,从而用最少的时间能够读到最为全面的知识。当然,要是作为研究某一问题,还是要细细地抠的。

 

这个感受,在我读佛教的书中感受是较深的。以前,找过好多佛教的书来读,脑子中没有形成十分清晰的轮廓,记忆也有,但没能深入的连贯起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赵朴初的小书,《佛教常识答问》,这书是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的,1983年的版本,一读,好像对佛教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书真的挺小,共114页,五章内容。第一章,佛陀和佛教的创立,第二章,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第三章,僧伽和佛的弟子,第四章,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第五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五)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虽然这本书很小,但回顾我对佛学基本框架的完整建立,还是出于这本小书。买过台湾人写的成套的关于佛学的书,但感觉没有这本小书来得经典。对于佛学常识,我感觉,如果不是专门的学者,能够把这本书一读,然后就其中的某些再有兴趣,可以再去找更为深层的一些书来读。所以,有时一般人读书不一定非要读一些书本大的,能够找到好的版本很重要。其实,还是需要人对某些知识有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至少知道作者在这类知识中的位置。

 

读书,版本,作者出版社,很重要,若是外国书,译者也很重要。人的一生很短暂,能够在有生之年多读一点书,相对来说,同样的内容,用少的时间能够给人点拨得好,这就要讲究读书的捷径了。这是我的一点感受,写出来和大家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