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佛教的宇宙观(转载)

(2011-01-21 00:04:48)
标签:

转载

   佛法宇宙观的核心,就是“空有观”,即如何领会“空”与“有”的问题。对此,这里先作些概略的介绍,然后再进一步深究。
  首先,我们看看佛法宏观之“宏”。
  现代天文学,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算起,不过450年光景。在那以前,基本上还是“天圆地方”、“地心说”之类的狭隘观念,连星星也好像是被缀在天幕上的。可是,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出“大千世界”、“十方佛国”之类无比宏大的概念了。
   什么叫做“大千世界”?大致说来,整个太阳系相当于一个“小世界”;1000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 ”;1000个中千世界称为一个“大千世界”。由于其中包含三个1000倍的累进,因而“大千世界”又称“三千大千世界”。试想一下,这个“大千世界”该 有多大?如果用数学机械地计算,则1个“大千世界”=10003个太阳系,也就是10亿个太阳系。当然,佛教的提法并不全同于天文学概念。这只是大约相当 而已。
  那么,“十方佛国”有多大呢?“十方佛国”包含着“恒河沙数”个大千世界。而所谓“恒河沙数”,就是印度恒河之中沙粒的数量,那还能以数计吗?
   据现代天文观测,银河系中共有1000亿个以上的大小恒星及无数星云、星团,直径为10万光年;银河系之外,目前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10亿个。尽 管人类目前的观测半径已经延伸到上百亿光年之遥,仍然不着宇宙的边际。直到本世纪中期,天文学家们还一直将人类所观测到的这部分宇宙(即后来所说的“可见 宇宙”)当作整个宇宙来研究,全然没有想到(也几乎无法想象)在“可见宇宙”之外还有着无限广阔的天地。  在世人时时处处接触的都是“有限”因而习惯于 “有限”观念的情况下,佛教却早早地提出了“无限”的观念(当然,《老子》也同时提出了相似的“无限”观念),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就是现代具有天文知识 的人,对于“无限”还是很难想象的。相比之下,佛法视野之广阔无垠,难道不令人叹服吗?(九晖:此中佛教的“无限”应解释为广阔无垠、无比宏大的概念)
其次,我们来看看佛法微观之“微”。
  从十九世纪初道尔顿等人提出“原子分子假说”算起,现代化学的微观理论还不到200年历史。可是,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水尘”、“金尘”、“微尘”、“极微尘”、“邻虚尘”等概念。
   所谓“水尘”,是指能够往来于水中空隙之尘;所谓“金尘”,是指能够往来于金属空隙之尘。这“水尘”与“金尘”就够小了吧?而“金尘”还七倍于“微尘 ”,“水尘”又七倍于“金尘”,可见“微尘”之小。这么小的“微尘”还七倍于“极微尘”,“极微尘”还可分解为“邻虚尘”。所谓“邻虚尘”,就是“邻近虚 无”之意。其实当代天体物理学中所说的“夸克”,正是从“邻虚尘”的梵文读音借用过来的。
  现代化学告诉我们: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叫“分子”;组成分子的是“原子”;组成“原子”的是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的是“质子”和“中子”(属“重子”);再细的,还有分别属于“介子”、“轻子”和“光子”的许多种“基本粒子”。
  佛法的各种“尘”虽不能等同于现代化学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但佛法视野之精微,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令人惊讶的。
  第三,谈谈时间观念。
  当代不少天文学家还在探讨“宇宙起源”,提出了“爆炸说”、“星云说”等等假说。若就某一天体、某一星系或“可见宇宙”而论,自然有其起源。但若是探讨整个宇宙的“起源”,那么,对于这种思维方式,实在不敢恭维。宇宙根本无始无终,哪有“起源”可探?
   关于时间,佛教也早在2500多年前提出了一系列“劫”的概念。“劫”作为时间概念,有大、中、小之分。1个“大劫”包括“成”、“住”、“坏”、“空 ”4个“中劫”;1个“中劫”包括20个“小劫”。1个小劫是多长时间呢?计算的结果,是1679.8万年。那么,1个大劫等于80个小劫(4×20), 也就是134384万年。按照佛教的说法,宇宙在此之前经历了多少个大劫呢?经历了“无量阿僧祗”个大劫。“阿僧祗”已是“无数”之意,前面再加个“无量 ”,你看,这宇宙的“起源”还从何谈起呢?
  这里所谈到的“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是指宇宙天体的形成、稳定、衰微、消亡四个阶段。佛法认为,宇宙中一切天体都是按照这“成”、“住”、“坏”、“ 空”四个阶段循环演化的;其中的“空”,既是一轮演化的终结,又是新一轮演化赖以发端的前奏。
  第四,谈谈相对观念。
  当20世纪初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许多经典科学家都为之惊得目瞪口呆,感到不可思议。然而,佛教却早已有了“大千世界若一微尘”、“一微尘含大千世界”、“无数劫犹一刹那”、“一刹那等无数劫”的种种相对性提法。
   这些相对的观念多么无拘无束?那些遥远的星体和星系,虽然其本身确实大如“大千世界”,但从地球望去,何尝不是一粒粒“微尘”?而那一个个连显微镜下都 无法看见的原子,虽然其本身小如“微尘”,但与一个个电子或其它基本粒子相比较,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千世界”?再说时间方面的相对性。现代科学已经证明, 时间并不是个匀速的常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则时间越慢。将来若能兄瞥觥肮庾踊鸺保谀巧厦媾苌霞柑欤厍蛏暇鸵压ズ眉甘晟踔梁眉赴倌炅恕D敲矗 绻硕俣却锏焦馑倩虺馑伲榭鲇纸绾文兀恳残怼笆奔渫V汀被颉笆惫獾沽鳌倍际怯锌赡艿摹S纱死纯础拔奘偃粢簧材恰薄ⅰ耙簧材堑任奘佟钡乃捣 ǎ渲械牡览砘鼓芊穸穑?br />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提出关于“虫洞”的理论,认为“虫洞”能够扭曲宇宙空间,形成“宇宙隧道”,使原来相隔亿万公里的地方变得近在咫尺。50 年代以来,科学界对“虫洞”的研究越来越多,认为宇宙间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如果人们从宇宙的一端钻进去,然后通过“宇宙隧道”从宇宙的另一端钻 出来,那么,仅仅1公里长的“虫洞”就可以将地球与相隔26光年的织女星连接起来。目前,美国太空总署正在与科学家研究如何利用“虫洞”实现星际旅行。
  这26光年在“虫洞”之中仅仅是1公里。两者相差多少倍!即围绕地球赤道飞行6149.5周的距离,只相当于在“虫洞”之中移动1毫米!
  空间的距离可以相差这么多倍,时间的长短自然也可以相差同样的倍数。按照这个比例,1秒可等于780万年,1天则可等于6739.2亿年。
  将“虫洞”理论与上述佛教种种相对性提法两相对照,怎不令人对佛法深深叹服呢!
  难怪爱因斯坦也曾有言:“如果有何宗教可以与现代科学共存,那就是佛教。”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其内容包含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空间上的四维上下;蕴涵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无穷无际。 
   十七世纪左右,伽利略开启天文探索的科学之路,人们才慢慢发现,地球仅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而由无数个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所组成的银河系,不计其数地 分散在整个宇宙之中。宇宙规模的庞大、结构的复杂,非常人所能想像,令人叹为观止。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对于广大的时间与空间已经有精深的见解,佛经中 处处可见佛陀叙说宇宙世界的组成。 

       关于宇宙的问题,佛陀于不同时地作过说明,由于内容深广, 后世佛弟子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使得佛教的宇宙论内容广阔,学派林立。佛教对宇宙的说明是多方面的,从宇宙的系统形状来说,有世间论;从成立要素来分析, 有万法论;从宇宙的转动研究,有因果论;从现象来谈,有缘起论;从实相说,有本体论。由以上诸说可知佛教对宇宙的观察与了解,已超越现代科学家,这些立论 实为人类欲探讨宇宙奥秘的宝贵指引。 

大千世界的组成 

  佛教的“世界”一词含有“天地万物”、“宇宙”之意,《楞严经》卷四云:“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由此可知,佛教的“世界”,包含时间和空间。 

       佛教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小“世界”所构成,《起世经》中记载:首先由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称为“风轮”。接着在大气层上空中心, 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轮为墙,维持住水层,此称“水轮”。由于众生的业风,水轮之内逐 渐形成硬石,称为“金轮”;金轮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谓的大地。“须弥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 (东胜神洲)、拘罗洲(北拘罗洲)、阎浮提(南赡部洲)、瞿陀尼(西牛贺洲)。阎浮提就是我们生长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称为“须弥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 系。 

      根据《起世经.阎浮洲品》描述:一千个世界集合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合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为一个“大千世界”;因此 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约当为一个银河系。在宇宙中存在着数不尽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 十方微尘世界”,可见宇宙的浩瀚广大。 

      由上可知,佛经的宇宙观与现代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现代科学家甚至还未能到达佛经宇宙观的无尽境界。科学家说银河系之上是星云团,这个星云团有一百万亿银河系,无怪乎佛教讲到世界都是说无量无边;讲到众生,就是无数无尽、不可说、不可说。 

有情世间 

  宇宙世界在佛教可大分为专指山河大地的“器世间”和有情生命所构成的“有情世间”。 

   以须弥世界而言,有情众生所存在的处所,有所谓“三界”之说,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具有婬欲、情欲、色欲、食欲等,其众生种类又可分为地 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等六类,称为“六道”。一般而言,地狱居于须弥世界的底层,然后渐次提升,住着饿鬼、畜生、人、阿修罗等;从须弥山的山腰 处开始,住着四大天王,山顶是“忉利天”(三十三天);依序上升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等欲界二十八天所在之处。 

       欲界的上面是色界,此处的众生已远离婬欲和食欲,由化生而有,一切色身、宫殿、用具皆庄严曼妙。色界众生因习“定”而生,依序分为四禅天、梵天、五那含天、无想天。 

  再往上是无色界,因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已无身体、宫殿、国土,是纯粹的精神世界,共有四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界为六道众生所居,其众生特色与居处虽有优劣,却免不了生死的轮回,故属迷界;《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 生老病死忧患。”佛教圣者的境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则超出三界之外。六道众生因善恶业缘而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如果能趋向圣道,则可往生佛国净土,不 受生死之苦,乃至成佛做祖,与宇宙实相相融不二。 
 
 
 世界的成住坏空 

 佛教讲无常,是因为洞悉宇宙万物乃至有情生命不断经过成、住、坏、空四劫,无时无刻都在变异之中,生灭循环不已。 

 每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 

 成劫: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的时期。即由有情的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的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 劫: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的时期。此一时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减劫;人寿由八万四千岁,每经百年减少一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减劫”; 人寿由十岁,每百年增加一岁,渐次递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合一增劫减劫约当一千六百万年,二十中劫合计为三亿二千万年。每逢减劫时,便有刀 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 

 坏劫:此一时期的世界经由火、水、风三灾而毁坏。首先是有情生命的灭绝, 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起大火灾,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间烧坏;次起水灾,水淹至二禅天;最后是风灾,坏灭三禅天,称为界坏、外器坏。 唯四禅天不为三大灾所坏,就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经过八万大劫,仍归坏灭。 

 空劫: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中。 

 待世界又成,又是一个成住坏空的大劫。宇宙就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覆生灭,每一周期大约要十二亿八千万年。要之,佛教对世界的成、住、坏、空有详尽的说明,实非目前科技所能证知的。 

十方佛土 

 吾 人所在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佛土,三恶五趣杂居,众生于其中堪能忍受,故娑婆有堪忍的意思。佛陀曾显现与娑婆秽土迥异,清净光明的内证境界,也不 断提到他方佛土的清净庄严,鼓励人们发愿往生他方世界。凡此,皆证明佛教对宇宙时空的了知超越现代科学的研究。《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彼国黄金铺地,七宝楼阁,无三恶道,皆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大家耳熟能详的《药师经》说,东方药师如 来的琉璃世界,民生物质丰富,一切随心所欲,人民善良敦厚,充分说明他方世界的存在。 

 佛教介绍清净安乐的 佛国净土,目的是希望让娑婆世界苦难的众生发坚固愿,或施善修行往生,或生信心勇于度众。因为国土世间乃有情众生业缘所招感的依报,唯有身口意的清净行 善,才能改善器世间的环境。因此,佛教的宗旨是在令有情发心立愿,建构即心即佛的“唯心净土”,转娑婆秽土而成人间净土。 

  综而观之,佛教讲说的佛国净土,在时间上是“竖穷三际”,在空间上则“横遍十方”,非科学所能测度。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