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佛教的宇宙观(转载)
(2011-01-21 00:04:48)
标签:
转载 |
首先,我们看看佛法宏观之“宏”。
现代天文学,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算起,不过450年光景。在那以前,基本上还是“天圆地方”、“地心说”之类的狭隘观念,连星星也好像是被缀在天幕上的。可是,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出“大千世界”、“十方佛国”之类无比宏大的概念了。
什么叫做“大千世界”?大致说来,整个太阳系相当于一个“小世界”;1000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 ”;1000个中千世界称为一个“大千世界”。由于其中包含三个1000倍的累进,因而“大千世界”又称“三千大千世界”。试想一下,这个“大千世界”该 有多大?如果用数学机械地计算,则1个“大千世界”=10003个太阳系,也就是10亿个太阳系。当然,佛教的提法并不全同于天文学概念。这只是大约相当 而已。
那么,“十方佛国”有多大呢?“十方佛国”包含着“恒河沙数”个大千世界。而所谓“恒河沙数”,就是印度恒河之中沙粒的数量,那还能以数计吗?
据现代天文观测,银河系中共有1000亿个以上的大小恒星及无数星云、星团,直径为10万光年;银河系之外,目前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10亿个。尽 管人类目前的观测半径已经延伸到上百亿光年之遥,仍然不着宇宙的边际。直到本世纪中期,天文学家们还一直将人类所观测到的这部分宇宙(即后来所说的“可见 宇宙”)当作整个宇宙来研究,全然没有想到(也几乎无法想象)在“可见宇宙”之外还有着无限广阔的天地。 在世人时时处处接触的都是“有限”因而习惯于 “有限”观念的情况下,佛教却早早地提出了“无限”的观念(当然,《老子》也同时提出了相似的“无限”观念),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就是现代具有天文知识 的人,对于“无限”还是很难想象的。相比之下,佛法视野之广阔无垠,难道不令人叹服吗?(九晖:此中佛教的“无限”应解释为广阔无垠、无比宏大的概念)
其次,我们来看看佛法微观之“微”。
从十九世纪初道尔顿等人提出“原子分子假说”算起,现代化学的微观理论还不到200年历史。可是,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水尘”、“金尘”、“微尘”、“极微尘”、“邻虚尘”等概念。
所谓“水尘”,是指能够往来于水中空隙之尘;所谓“金尘”,是指能够往来于金属空隙之尘。这“水尘”与“金尘”就够小了吧?而“金尘”还七倍于“微尘 ”,“水尘”又七倍于“金尘”,可见“微尘”之小。这么小的“微尘”还七倍于“极微尘”,“极微尘”还可分解为“邻虚尘”。所谓“邻虚尘”,就是“邻近虚 无”之意。其实当代天体物理学中所说的“夸克”,正是从“邻虚尘”的梵文读音借用过来的。
现代化学告诉我们: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叫“分子”;组成分子的是“原子”;组成“原子”的是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的是“质子”和“中子”(属“重子”);再细的,还有分别属于“介子”、“轻子”和“光子”的许多种“基本粒子”。
佛法的各种“尘”虽不能等同于现代化学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但佛法视野之精微,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令人惊讶的。
第三,谈谈时间观念。
当代不少天文学家还在探讨“宇宙起源”,提出了“爆炸说”、“星云说”等等假说。若就某一天体、某一星系或“可见宇宙”而论,自然有其起源。但若是探讨整个宇宙的“起源”,那么,对于这种思维方式,实在不敢恭维。宇宙根本无始无终,哪有“起源”可探?
关于时间,佛教也早在2500多年前提出了一系列“劫”的概念。“劫”作为时间概念,有大、中、小之分。1个“大劫”包括“成”、“住”、“坏”、“空 ”4个“中劫”;1个“中劫”包括20个“小劫”。1个小劫是多长时间呢?计算的结果,是1679.8万年。那么,1个大劫等于80个小劫(4×20), 也就是134384万年。按照佛教的说法,宇宙在此之前经历了多少个大劫呢?经历了“无量阿僧祗”个大劫。“阿僧祗”已是“无数”之意,前面再加个“无量 ”,你看,这宇宙的“起源”还从何谈起呢?
这里所谈到的“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是指宇宙天体的形成、稳定、衰微、消亡四个阶段。佛法认为,宇宙中一切天体都是按照这“成”、“住”、“坏”、“ 空”四个阶段循环演化的;其中的“空”,既是一轮演化的终结,又是新一轮演化赖以发端的前奏。
第四,谈谈相对观念。
当20世纪初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许多经典科学家都为之惊得目瞪口呆,感到不可思议。然而,佛教却早已有了“大千世界若一微尘”、“一微尘含大千世界”、“无数劫犹一刹那”、“一刹那等无数劫”的种种相对性提法。
这些相对的观念多么无拘无束?那些遥远的星体和星系,虽然其本身确实大如“大千世界”,但从地球望去,何尝不是一粒粒“微尘”?而那一个个连显微镜下都 无法看见的原子,虽然其本身小如“微尘”,但与一个个电子或其它基本粒子相比较,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千世界”?再说时间方面的相对性。现代科学已经证明, 时间并不是个匀速的常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则时间越慢。将来若能兄瞥觥肮庾踊鸺保谀巧厦媾苌霞柑欤厍蛏暇鸵压ズ眉甘晟踔梁眉赴倌炅恕D敲矗 绻硕俣却锏焦馑倩虺馑伲榭鲇纸绾文兀恳残怼笆奔渫V汀被颉笆惫獾沽鳌倍际怯锌赡艿摹S纱死纯础拔奘偃粢簧材恰薄ⅰ耙簧材堑任奘佟钡乃捣 ǎ渲械牡览砘鼓芊穸穑?br />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提出关于“虫洞”的理论,认为“虫洞”能够扭曲宇宙空间,形成“宇宙隧道”,使原来相隔亿万公里的地方变得近在咫尺。50 年代以来,科学界对“虫洞”的研究越来越多,认为宇宙间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如果人们从宇宙的一端钻进去,然后通过“宇宙隧道”从宇宙的另一端钻 出来,那么,仅仅1公里长的“虫洞”就可以将地球与相隔26光年的织女星连接起来。目前,美国太空总署正在与科学家研究如何利用“虫洞”实现星际旅行。
这26光年在“虫洞”之中仅仅是1公里。两者相差多少倍!即围绕地球赤道飞行6149.5周的距离,只相当于在“虫洞”之中移动1毫米!
空间的距离可以相差这么多倍,时间的长短自然也可以相差同样的倍数。按照这个比例,1秒可等于780万年,1天则可等于6739.2亿年。
将“虫洞”理论与上述佛教种种相对性提法两相对照,怎不令人对佛法深深叹服呢!
难怪爱因斯坦也曾有言:“如果有何宗教可以与现代科学共存,那就是佛教。”
十七世纪左右,伽利略开启天文探索的科学之路,人们才慢慢发现,地球仅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而由无数个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所组成的银河系,不计其数地
分散在整个宇宙之中。宇宙规模的庞大、结构的复杂,非常人所能想像,令人叹为观止。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对于广大的时间与空间已经有精深的见解,佛经中
处处可见佛陀叙说宇宙世界的组成。
大千世界的组成
佛教的“世界”一词含有“天地万物”、“宇宙”之意,《楞严经》卷四云:“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由此可知,佛教的“世界”,包含时间和空间。
有情世间
宇宙世界在佛教可大分为专指山河大地的“器世间”和有情生命所构成的“有情世间”。
以须弥世界而言,有情众生所存在的处所,有所谓“三界”之说,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具有婬欲、情欲、色欲、食欲等,其众生种类又可分为地
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等六类,称为“六道”。一般而言,地狱居于须弥世界的底层,然后渐次提升,住着饿鬼、畜生、人、阿修罗等;从须弥山的山腰
处开始,住着四大天王,山顶是“忉利天”(三十三天);依序上升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等欲界二十八天所在之处。
再往上是无色界,因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已无身体、宫殿、国土,是纯粹的精神世界,共有四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十方佛土
综而观之,佛教讲说的佛国净土,在时间上是“竖穷三际”,在空间上则“横遍十方”,非科学所能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