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金刚经》(1)
(2011-01-05 09:43:45)
标签:
转载 |
分类: 随手翻翻 |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背景介绍,给出佛说法的背景和地点,介绍日常修行的活动,著衣持钵,乞食,次第乞,收衣钵,敷座而坐,生活即是行六度,一日一生。如是我闻,我闻是阿难,而我是假我;一时即就在那个时候,超越了绝对的时间观念,没有过去,也不在未来,即在当下。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须菩提解空第一,开始真正提出问题,即心如何安住,如何降服其心?心若安住,无妄念,则一切境界灭,发心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而要发心需要善护念,善护念对应六度则是持戒,如何善护念在这里也没有展开,第二品仍然只是提出问题,佛答是如是住,但是并没有直接回答。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在这里提出问题背后的真正目标,这个目标是大乘的目标,小乘只在于要断烦恼得以解脱,而大乘则是要众生如无余涅槃,还要不执着四相,不执着于法,才得以真正智慧。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真正的大愿。有余涅盘谓见、思烦恼已断,尚余现受色身未灭,是名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是名无余涅盘。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开始讲六度中的布施,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而布施应该无所住布施,不要执着于接受的人,也不要执着于自己和所施的物,即三轮体空布施。布施不住相,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本身是修福德,不住相则是修慧,因此不住相布施是福慧双修。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核心是将不能以身相见如来,佛有法身,报身和化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像不同是化身。佛陀所证悟的法身,离一切差别相,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是平等无为和不生不灭的。法身是本体是无身相的,而报身和化身都只是现象,不能执着现象为本体。所以最后进一步说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到第十三品继续强调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提出核心的东西即一念生净信,而要生真实信心需要持戒修福,而持戒修福本身又是闻此章句,所以《金刚经》最早的伏笔应该在第六品引出,而不是第八品依法出生分。持戒修福到一念生净信又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去四相,断我执,达无我;另外一个则是去知障,断法执,通达智慧。所以提出了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强调法性本空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无为法即是自性悟后的自性清静心。从第一品到第七品,可以看做是引出金刚经之前的所有伏笔,即要善护念,要破除对我相,法相和空的执着,要无所住而住。而法不可取对应到第二十二品的无法可得分,法不可说对应到二十一品的非说我说分进一步展开阐述和解答。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正式引出了金刚经,但是只是提到了一部经的四句揭,正式解释《金刚经》则是在十三品如法受持分中。首先该品先讲了七宝布施的福德甚多,接着再引出了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揭,其福胜彼。其具体的原因则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而再有一切佛法即非佛法来说明佛法不应该外求而在于内观自我,但是受持金刚经则是一方便法门。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重点是将小乘四果阿罗汉,小乘本身又分声闻乘和缘觉乘,声闻依四圣谛,而缘觉依十二因缘。小乘核心是断见思惑,见惑分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而思惑即贪、嗔、痴、慢、疑。而这里还是继续讲不要落入有相的执着,佛陀借小乘声闻四果为比喻,破除我们对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即无惑可断,无果可证。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在第九分四果无可得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圣果也是无可得的,若是有得皆是住相。从第品提出要善护念,要发心和发愿,到该品真正提出修的方法之一,即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禅宗六祖慧能,则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继续说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揭,胜前福德。为进一步引出金刚经真正的名字进一步打基础,说明该经的重要性,另外进一步说明道理,即财布施始终都是有漏福德,而受持和传诵《金刚经》才是无漏福德。整个引出《金刚经》的过程包括了先是闻是章句,然后是第八品提到经书和四句揭,然后是该品进一步说明经书带来的福德。但是讲了这么多,很容易造成的就是对法和《金刚经》本身的执着,所以可以看到第六品和第七品和第九品本身的重要性,即断除对法本身的执着,一切圣贤即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讲到了《金刚经》的供养,在第十一品中说明了无为福德胜有为福德,在该品说明持经的福德是大过宝物布施的福德,因此推崇对持经的尊重。而佛教三宝佛,法,僧。供养,受持和读诵《金刚经》可以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哪怕仅仅是《金刚经》的四句揭。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正式引出了金刚经的全名即《金刚般若波罗密》,再次讲受持该经的功德无量,而受持的方法则如这本经书的名字一样,即智慧如金刚之坚利,可断一切妄想和妄念,直接到达佛之彼岸。在这一品另外增加两个内容,即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三十二相只是佛的化身,而法身本身是不住于相的。另外进一步强调持经功德,前面的布施是财物布施,而这里是和恒沙河沙一样多的身布施,而持经福德还大于身布施的福德。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开始讲心不住色,不住我四相,修忍辱行,圆满菩萨自利利他的大乘事业。即由忍辱波罗密到达般若波罗密。如果以六度来讲,金刚经首先讲的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盘而灭度之。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彻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戒?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信心清净。即生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该篇的结论就是大智慧的一个成就,理解到证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够发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作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此人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仍然是通过和布施比较来讲持经的无量功德,身布施是最难的布施,而佛陀反复的通过七宝和身命布施来和受持金刚经相互较量,主要建立大众对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静,如是降服我等四相。其原因是什么呢?即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能净业障进一步说明受持和读诵《金刚经》的功用。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还在强调受持读诵此经的功德。不过该分是以持经人被轻贱为例子来说明持经能净业障,受持读诵功德无量,果报也不可思议。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一品讲了释迦牟尼佛的在前世燃灯佛授记的过程,引出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也比不上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须菩提解空第一,开始真正提出问题,即心如何安住,如何降服其心?心若安住,无妄念,则一切境界灭,发心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而要发心需要善护念,善护念对应六度则是持戒,如何善护念在这里也没有展开,第二品仍然只是提出问题,佛答是如是住,但是并没有直接回答。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在这里提出问题背后的真正目标,这个目标是大乘的目标,小乘只在于要断烦恼得以解脱,而大乘则是要众生如无余涅槃,还要不执着四相,不执着于法,才得以真正智慧。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真正的大愿。有余涅盘谓见、思烦恼已断,尚余现受色身未灭,是名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是名无余涅盘。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开始讲六度中的布施,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而布施应该无所住布施,不要执着于接受的人,也不要执着于自己和所施的物,即三轮体空布施。布施不住相,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本身是修福德,不住相则是修慧,因此不住相布施是福慧双修。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核心是将不能以身相见如来,佛有法身,报身和化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像不同是化身。佛陀所证悟的法身,离一切差别相,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是平等无为和不生不灭的。法身是本体是无身相的,而报身和化身都只是现象,不能执着现象为本体。所以最后进一步说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到第十三品继续强调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提出核心的东西即一念生净信,而要生真实信心需要持戒修福,而持戒修福本身又是闻此章句,所以《金刚经》最早的伏笔应该在第六品引出,而不是第八品依法出生分。持戒修福到一念生净信又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去四相,断我执,达无我;另外一个则是去知障,断法执,通达智慧。所以提出了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强调法性本空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无为法即是自性悟后的自性清静心。从第一品到第七品,可以看做是引出金刚经之前的所有伏笔,即要善护念,要破除对我相,法相和空的执着,要无所住而住。而法不可取对应到第二十二品的无法可得分,法不可说对应到二十一品的非说我说分进一步展开阐述和解答。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正式引出了金刚经,但是只是提到了一部经的四句揭,正式解释《金刚经》则是在十三品如法受持分中。首先该品先讲了七宝布施的福德甚多,接着再引出了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揭,其福胜彼。其具体的原因则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而再有一切佛法即非佛法来说明佛法不应该外求而在于内观自我,但是受持金刚经则是一方便法门。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重点是将小乘四果阿罗汉,小乘本身又分声闻乘和缘觉乘,声闻依四圣谛,而缘觉依十二因缘。小乘核心是断见思惑,见惑分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而思惑即贪、嗔、痴、慢、疑。而这里还是继续讲不要落入有相的执着,佛陀借小乘声闻四果为比喻,破除我们对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即无惑可断,无果可证。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在第九分四果无可得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圣果也是无可得的,若是有得皆是住相。从第品提出要善护念,要发心和发愿,到该品真正提出修的方法之一,即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禅宗六祖慧能,则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继续说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揭,胜前福德。为进一步引出金刚经真正的名字进一步打基础,说明该经的重要性,另外进一步说明道理,即财布施始终都是有漏福德,而受持和传诵《金刚经》才是无漏福德。整个引出《金刚经》的过程包括了先是闻是章句,然后是第八品提到经书和四句揭,然后是该品进一步说明经书带来的福德。但是讲了这么多,很容易造成的就是对法和《金刚经》本身的执着,所以可以看到第六品和第七品和第九品本身的重要性,即断除对法本身的执着,一切圣贤即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讲到了《金刚经》的供养,在第十一品中说明了无为福德胜有为福德,在该品说明持经的福德是大过宝物布施的福德,因此推崇对持经的尊重。而佛教三宝佛,法,僧。供养,受持和读诵《金刚经》可以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哪怕仅仅是《金刚经》的四句揭。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正式引出了金刚经的全名即《金刚般若波罗密》,再次讲受持该经的功德无量,而受持的方法则如这本经书的名字一样,即智慧如金刚之坚利,可断一切妄想和妄念,直接到达佛之彼岸。在这一品另外增加两个内容,即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三十二相只是佛的化身,而法身本身是不住于相的。另外进一步强调持经功德,前面的布施是财物布施,而这里是和恒沙河沙一样多的身布施,而持经福德还大于身布施的福德。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开始讲心不住色,不住我四相,修忍辱行,圆满菩萨自利利他的大乘事业。即由忍辱波罗密到达般若波罗密。如果以六度来讲,金刚经首先讲的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盘而灭度之。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彻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戒?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信心清净。即生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该篇的结论就是大智慧的一个成就,理解到证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够发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作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此人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仍然是通过和布施比较来讲持经的无量功德,身布施是最难的布施,而佛陀反复的通过七宝和身命布施来和受持金刚经相互较量,主要建立大众对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静,如是降服我等四相。其原因是什么呢?即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能净业障进一步说明受持和读诵《金刚经》的功用。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还在强调受持读诵此经的功德。不过该分是以持经人被轻贱为例子来说明持经能净业障,受持读诵功德无量,果报也不可思议。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一品讲了释迦牟尼佛的在前世燃灯佛授记的过程,引出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也比不上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
前一篇:博客:关于说自己
后一篇:[转载]史铁生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