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冰雪:影像解密世博历史

标签:
收藏杂谈 |
分类: 随手翻翻 |
1878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内景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代表团合影
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奖牌
“马未都的捡漏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收藏进入了信息时代。”仝冰雪说道。
10年前,因为想把新房装饰得更好,仝冰雪收藏了自己第一张老照片;6年前,他偶然得到了第一件世博会主题藏品。如今,他已成为“世博收藏中国第一人”。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石肖岩如此评价他:正是他良好的英文功底,国际化的眼光,和很强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从而在不惑之年终成大器。
“其实收藏并没有特别高的门槛,你就算不太懂也没关系。”仝冰雪说道。他指出了收藏的信息时代和捡漏时代最本质的区别:以前你买东西前必须先有长期的积累,然后立即决定买不买;现在你可以先在网上看图片,再用三五天时间去研究、查资料,最后再决定。所以说,学习能力特别重要。
在仝冰雪看来,人们不用去感叹没有赶上捡漏时代,错过了很多收藏的好机会,因为“网络可以把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仝冰雪与老一辈收藏家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不少藏品都是通过网络从海外购藏的,因为他的收藏目标多数存于国外。他认为,从海外买和中国有关的东西是大趋势,但关键是买什么和为什么买。和在国外买进中国艺术品再回国抛售的人不同,仝冰雪从国外买东西不是为了赚差价,而是为了研究、传播。
仝冰雪表示,自己的藏品就算卖不出去也没关系。“本来就是用闲钱买的,我所有的世博会藏品还不如别人一张油画贵。”在传统的收藏观念中,藏品一定要“藏于密室”,所谓“匿藏”。仝冰雪不然,他早在2005年就创立了中国老照片网,将自己的藏品展示在网站和博客上。他笑称:“所有人都知道这东西是我的,才最安全。”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他还举行了“历届世博会奖牌及中国世博会留影”的展览,并出版《世博会中国留影》和《世博会奖牌收藏与鉴赏》。“展览过程中许多专家给我的藏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背景,对展品描述中的一些差错也进行了纠正,这就增加了我收藏的乐趣。”最近,他向新华社摄影部免费提供了两本书中的所有图片,新华社将把它们发往全国媒体。
仝冰雪在两本书的后记中写道:传播是最好的收藏,我希望在传播中继续品味收藏,同时愿更多的人能够体验收藏、研究的乐趣。“我想让年轻人看到我的藏品后,20岁就开始去收藏。”
在《世博会中国留影》的序中,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写到:仝冰雪的世博收藏,提供了世博历史解谜的依据,促进了世博研究的深入开展。仝冰雪的收藏理念便是“研究在先,收藏在后”,这与许多人只藏而疏于研究正好相反。2002年底,当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时,仝冰雪是电视直播的现场导演,他被人们庆祝的场面震撼了,于是想为世博会做点什么。不过,当时最热的还是奥运会,仝冰雪也对其做了研究,但他后来发现,中国人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比起奥运会要深:从第一届世博会到新中国成立,几乎每届世博会中国都参与了,早期世博会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远远大于同时期的奥运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参与世博得到了西方人的记录和传播,从而形成了一批独特的中国世博留影。相比西方来华摄影师的中国影像,这批留影展示了另一个视角下的中国影像。因此,他从自己擅长的影像入手,开始了自己世博会系列收藏之路。
仝冰雪还想到,中国人对世博会的第一反应是茅台、张裕获得了巴拿马世博会的奖牌,因此世博会奖牌会是中国人的兴趣点,将来便于传播,于是他又开始研究和收藏世博会奖牌,首项藏品就是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张裕金奖纪念章。不过,国外研究世博奖牌专家却告诉他,如今还没有人系统研究世博会奖牌状况,并且没有一本可以全面借鉴的书籍。他觉得这是个研究的良机,于是在网络上不断进行资料搜集,最终有所斩获。比如,人们熟知上海商人徐德琼获得第一届伦敦世博会金银大奖的故事,这在徐家《北岭徐氏宗谱》中有明确记载。但仝冰雪却从所有的英文史料中发现:第一届世博会并没颁发所谓“金、银、铜”奖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只颁发了两种奖牌:“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和“参展商纪念奖”奖牌,且两种奖牌都是铜质的。根据后来收藏到的1851年世博会颁奖名录,他发现徐德琼的“荣记”湖丝获得的就是“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
仝冰雪把他的收藏成就看得很平常,并十分感谢互联网的帮助。“互联网上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期待,我不用出门就永远有乐趣!”仝冰雪说,他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在网上做和收藏有关的事。“任何一个人这样坚持干10年,不能说可以成为世界第一人,但成为中国第一人肯定可以!”
以上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