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极境—中国科学家极地目光(四)

标签:
转载 |
分类: 心底话语 |
3使命
人类的传说不仅可能指向真实的历史,还包含了先祖的愿望。据说,早在公元4世纪就有古希腊航海家皮西亚斯率船出海。从今天法国的马赛港一带起航,驶出地中海,进入北大西洋,一直向北航行。抵达一个叫作图勒的地方时,北极海域的满目浮冰遮挡了去路。向南的途径要遥远的多,直到公元7世纪,波利尼西亚人才乘着原始的独木舟在南太平洋航行,顺着暴风雨漂流,到达浮冰区。人类对未知的兴趣是探索的源泉,而了解未知的渴望,串接着一部人类文明史。
16世纪,西欧各国出于商业利益的推动,急于开辟经过北冰洋连接亚洲的新航路。这一探索持续了几百年,无数英勇的探险家葬身极地。直到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人类才借助蒸汽船的威力冲破重重冰雪阻隔,通过东北航道,并在20世纪初由挪威著名探险家与6个同伴驾驶摩托艇,越过北美大陆迷宫一样的海湾、海峡,绕过一个个岛屿,穿越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
南极大陆则是人类最后发现的大陆。迟至1820年1月,英国海军中校爱德华·布兰斯费尔德在南大洋绘制海图时,才隐约遥望到南极半岛。
近百年来,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相继前往南极,以他们的意志、智慧和勇敢精神,使得这一“最后的大陆”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南极洲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它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大陆。它贮藏了世界总冰量的90 %,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 %。它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内陆高原年降水量不足50 mm,南极点的年降水量不足3 mm。它是世界风速最大、风暴最频繁的地方,年平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最大风速高达每秒80-100米。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000米,为其他大陆平均海拔的3倍。它是科学研究的圣地,无数科学之谜埋藏在冰雪里。它没有藏宝图,没有人类历史的复杂纠葛,没有怯懦者的生存之地。它只从厚厚的冰雪中露出不足5 %的面容。它试图用这不足5 %的语言说出自己,因而,它是世界上埋藏最深的谜语之一,需要科学作出审慎的解读。
它的真实一旦被完全揭示,它的光亮将足以照亮无数道路。
这里的岩石和化石中含有古大陆变迁的证据,它是地球史的珍藏者。冰盖则纪录着古气候变化的完整资料,散落在冰盖上的陨石中则贮藏着太阳系演化的重要资料。南极洲上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与全球气候休戚相关,生物适应性和人类适应能力,在这里可以得到有效的观察研究,各种独特的高空物理现象,使得这里成为高空大气物理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天文学家说,南极是天文观测最理想的位置……南极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不可替代的,它的许多问题具有全球意义,与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命脉相连。它有着无数值得科学家朝觐的理由,在这里,已有的许多认识需要改写,许多价值需要重估,许多生活需要反思。科学的光芒在极地冰雪上获得雪亮的反光。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怀着对人类社会高度负责的崇高使命,以及探索自然和未知的科学激情,来到冰封雪盖的白色极地,相继建立了50多个科考站。1983年5月,中国决定加入《南极条约》,6月,中国正式成为缔约国之一。1984年12月30日15时16分,中国南极科考队踏上南极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海滩。此后,中国科考队历尽艰难,在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中,相继在南极建立了中山站和长城站,后又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迄今已经组织了25次极地科学考察,2008年1月27日,我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最高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
中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行动,融入了人类极地科考史。
他们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和顽强意志,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他们以高超的技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自然的热情,赢得了各国科学家的尊重。
他们以崇高的人类责任感和和平利用南极的科学合作的精神,成为重塑人类“南极精神”的典范。
大美不言,大言无声,冰雪作证。(文/张锐锋,图/部分为南极考察队友摄)
雪龙号过西风带
南极内陆考察车队
穿越冰山峡谷
南极内陆地质考察
路
营地
探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