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筱然
筱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309
  • 关注人气:31,9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花舟魅影威尼斯

(2010-07-04 13:03:29)
标签:

转载

分类: 艺术律动
好美的威尼斯
原文地址:花舟魅影威尼斯作者:沧海一粟

     威尼斯是除了巴黎之外世界上最为浪漫的古色古香之城,时间的沙漏在这里可以说永远是凝固的。沉浸在甜蜜之爱中的情鸟们(Love Birds)大都选择威尼斯作为蜜月之地,也是因为威尼斯仿佛永远沐浴在文艺复兴的艺术晨曦之中:圣马可广场每隔十五分钟的宏亮而沁人心肺的钟声回荡着天使的召唤;大运河上缓缓而行的稀稀疏疏贡多拉(Gondola)花舟似乎一直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上徘徊;戴着各种化妆舞会面具,穿着歌剧服饰的历年狂欢庆典盛会也都在重演往昔的盛况。然而在所有这些充满浪漫之情的欢欣景致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鬼魅之影,一种由各色各样狰狞而华丽的面具所象征的黑暗。那感觉犹如《鬼魅歌剧》所展示的精美绝伦的艳丽场面背后的黑暗心脏。鬼魅为了赢得他心爱的女人,不惜制造事故勾销多个人命;美丽哀怨的歌声之外,是那种浪漫主义所向往的壮美,而壮美则带来了恐怖和无辜的人命。威尼斯无所不在的千奇百怪面具便象征着这种黑暗鬼魅的魅影;而作为古老交通工具的贡多拉花舟同样遍地布满威尼斯的街头巷尾和海面河边,则代表了威尼斯人的千古浪漫之情。贡多拉舟和魅影面具可以说代表了威尼斯人的日与夜,阴和阳。

 

[转载]花舟魅影威尼斯
(贡多拉花舟)
[转载]花舟魅影威尼斯
(笔者下榻的位于圣马可广场的旅店)

      今日的威尼斯即便是鬼魅面具也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象征,一种吸引满世界游客的艺术商品;因而面具的底蕴更多是一种令人怀旧的无限浪漫风情。然而对我们这些偶尔路过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上之城的天地过客来说,做工精致而装饰花俏的贡多拉舟影则具有更为绵绵倾诉的浪漫风情。这种由一位船工掌船的贡多拉舟类似于中国江南水乡的木板船,但是贡多拉舟的艺术装饰功用仿佛湮没了它的实际交通性能:其舟身比中国江南的木板船好像长了许多,船头高翘,船身饰有动物的雕像。而且贡多拉船工都穿一种黑白相间的统一船服,头戴一顶镶有红色布条的草帽,头颈上有时还挂着一根鲜红色的围巾。威尼斯城至今仍保留了每年一度在狂欢节期间举行的贡多拉舟竞赛,称为勒加多赛(regattas)。届时的贡多拉舟更是装扮得五颜六色,犹如水上的化妆舞会。在今天的威尼斯城,贡多拉舟仍然起着游览观赏和交通工具的双重作用。我们在威尼斯的几夜落脚于圣马可广场边的一家美国旅馆,旅馆外边正好是一个贡多拉舟的大型渡口,整日整夜停满了众多的贡多拉舟。2009年9月之初,到达威尼斯的第二天,我们冒着夏末秋初的骄阳,从早晨八,九点钟出发,在威尼斯城的心脏里走了整整一天。到黄昏六点钟时,我们还在大运河上的第一座桥,也是最大的旅游景点之一的雷雅托桥周围溜达,一位贡多拉船工找上门来,问我们是否要坐贡多拉船。贡多拉船不愧是威尼斯城的豪华出租车加游览车,半小时便可以把我们从中城雷雅托桥经由弯弯曲曲的水巷送到下城圣马可广场,而且在船上还可以听船工讲河岸两边建筑的各种古老遗闻趣事。如果是自己走的话,则又差不多要一小时。在我们精疲力尽之时,那位贡多拉船工的献辞仿佛触动了我们心灵的最柔软之处,于是便心甘情愿地掏出了一百欧元付了船费,欣喜无比地坐上了精雕细琢的贡多拉舟。

     我们第一天下午从巴黎飞到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机场,随后坐Vaporetti渡船踏上圣马可广场边上的渡口,第一个印象则是那些扑面而来的,无所不在的花俏面具。这些面具现在主要用于每年一度在二月份举行的欢庆盛典,最初却起源于非常实用的功能:据说当年瘟疫流行之时,看病的医生为了与病人保持一段距离,便戴上了那种鼻子足有一尺之长的长鼻面具。它的正式名称为“瘟疫医生”面具,由十六世纪的一位法国外科医生夏尔。德罗梅(Charles  De Lome)所设计。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戴上面具,还可以隐藏身份,便于多情公子的寻欢作乐。因而威尼斯人的艺术面具既代表了浪漫的欢乐,同时也象征着浪漫背后的黑暗—即瘟疫。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之城佛罗伦萨和古都罗马,则偶尔才能看到威尼斯城中的那些千奇百怪的各色面具。这些面具做工极其精致,精雕细琢,女人的面具更雕有鲜艳的花朵;面具的面料大都以动物的真皮做成,漆成各种艳丽的色彩,象征着各种想象的动物。这些五花八门的面具完全是一种艺术品。一个较好的面具的市场价大都在50欧元以上。笔者在飞回巴黎的临走一天,在马可波罗机场买了两个面具,售货员告诉我,其中的一个绿色鬼怪面具称为“布雷诺”。原来每个面具还都有名称。威尼斯人每年从圣诞节后的12月26日开始戴起面具,一直到2月中下旬的狂欢节进入高潮;狂欢节持续十天左右,到尘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每年复活节前的第46天星期三,天主教信徒用尘灰在前额上涂成十字,表示悔过自新)的前一天落下帷幕。

[转载]花舟魅影威尼斯
(各色鬼魅面具)
[转载]花舟魅影威尼斯
 女性面具)

     德国著名作家汤马斯。曼的小说《死亡在威尼斯》即是威尼斯那种古老的艺术鬼魅在现代的转世还魂。小说讲叙了一位因工作劳累而得病的音乐教授从德国来到威尼斯的一个岛上休假。有人说这位音乐师的原型即是德国作曲家马勒。在风和日丽的海滩上休假的几天里,音乐师邂逅了一位才刚入青春期的绝美男少年,居然起了非份的爱慕之心。本来音乐师已经打道回府,却阴差阳错由于火车误送了他的行李,而不得不再留了下来。但音乐师的心理则因那种非份的爱慕作怪,而在潜意识里不愿离开风光如画的威尼斯。然而在静谧而温馨的景致背后,一场瘟疫的鬼魅之影则悄悄地潜入了水清日丽的古城的街角巷尾。最后音乐师孤零零地倒地死在了这座古老的艺术之城的一条荒僻的巷尾。汤马斯。曼似乎是在暗示那种非份的浪漫背后的危险,那种冲破所有人伦世范的浪漫之情所隐藏的黑暗的心脏。威尼斯的城名仿佛也成了殉情的代名词“为你死”(To Die For)。

    公爵大人(Doge)宫殿的壮观和雄伟之中也隐藏着极其黑暗的故事。中世纪威尼斯的审判都由贵族大人在宫殿里秘密举行;连极刑都是秘密地将犯人投入海底。威尼斯从中古八世纪以来便是一个从事东西方远程贸易的商业之城。在拜占庭于1453年被土耳其人攻破之前,威尼斯人尤其受到拜占庭的文化濡染。美国作家玛丽。麦卡锡在《赏心悦目的威尼斯》一书中说,尽管威尼斯人崇尚从拜占廷留传过来的希腊文化,乃至威尼斯的最高长官公爵大人以娶一位受过希腊文化沐浴的拜占庭女人而感到无限荣光,但是威尼斯的教堂却不同于希腊的教堂。威尼斯人没有古希腊人那种对神灵的全心敬畏。希腊的教堂门外都画有一个大大的眼睛,象征着上帝无所不在的眼睛。但威尼斯人则并没有希腊人的那种思辨气息,他们更为欣赏一种到世界各地冒险的精神。圣马可教堂门面上的四匹铜马也是威尼斯人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从其文化母亲拜占庭那里抢来的战利品。

     十六世纪的多情公子卡桑诺瓦和著名画家提香也都曾生活在浪漫之城威尼斯,留下了无数的风情故事供导游们讲叙。当今的威尼斯依然到处是俊男倩女。圣马可广场上好几处可坐上百人的乐队咖啡座从早晨一直开放到午夜。贡多拉花舟和魅影面具依然是今日威尼斯人的两种浪漫激情。面对东升旭日的圣马可广场上的大钟也永远停留在过去的浪漫时光。

[转载]花舟魅影威尼斯
威尼斯大运河
[转载]花舟魅影威尼斯
圣马可广场和教堂的午夜
[转载]花舟魅影威尼斯
圣马可广场上的钟楼
[转载]花舟魅影威尼斯
圣马可广场钟楼所面对的海口;左边即是雄伟的公爵宫殿(Doge Palace)
[转载]花舟魅影威尼斯
大运河上的第一座桥--雷雅托桥(本文所有照片均由笔者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