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2009-12-11 09:42:53)
标签:
杂谈 |
林徽因 (1904~1955)原名徽音,英文名phyllis。福建闽候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1916年,举家迁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志攻读建筑学。结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回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常参加徐志摩、胡适等人的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在泰戈尔诗剧《齐德拉》中饰演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给人深刻印象。1924年6月,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赴美读建筑学。当时美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改入美术学院,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1927年毕业后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春,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回国,同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林徽因三十年代初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至中日战争爆发,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佳作,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吉公》等。1949年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1955年4月1日,与病魔搏斗15年后与世长辞。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