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2008-09-09 01:47: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人生体验,总离不开自身,这就是我。人们喜欢的,是一种得到,得到得到满足时,人的心中会快乐,这就是,有着更多的“我的”。
当我看到一幅图时,一幅送孩子上大学后在一个场馆中休息的图,沉思良久,我感受到的是,人们对于“我的”的一种强大支撑力和付出……
人类的繁衍,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出生,人生真正自立的标志是成熟,步入社会中的一种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年龄界限上,世界上公认的是18岁。18岁,有了成人宣誓,这就是告诉自己和社会,已经是成人了。当然,在实际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我们不能勉强同一种模式,但是,一种逐步地放手,给他一个独立的空间,且自己也要创造这样的实践,包括日常生活,这却是应该这样思维和行为的。
当大学生又在开学,不知从哪一年起,新生入学的家长送行在中国已经成为了惯例。其实,仔细看一下,自然是城市中的居多。就是六岁入学,大学生也已经超过了18。18岁的自立,可入学却是家长送行,多还是父母双双。
每当看到这种情形,我在想,家长送子女上大学,这不是由来已久的,能够形成今天之现状,除了家长对于子女的溺爱以外,还有家长的张扬心态,好像孩子考入大学,这也是大人需要夸张庆贺的一件事,还是当作自己的事来处理了。这也是心理中一个极为强烈的“我的”……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我们不能否认亲情在心理上的一种强烈地存在与占有,但是,也应该知道,孩子,依然是一个完整自立独立的人,而孩子自身也应该在成人之前就不断地形成自我的意识,这才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代家庭中应该形成的关系。孩子不是自己的一个私有财产,对孩子的尊重,应该是给他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学习和实践,但在心理上,永远不能有替代和占有的感觉。
很多事情,表面看起来是这样,甚至成为风气的时候,人们都愿意在风的裹挟中行走,其实,站出来看,这其中有很多的误区,有自身的,也有对于孩子教育方面的。其实,严格说,18岁以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标明已经完成,以后是平等的交流,可以有相互的影响,甚至家长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一些更为现代的思想和意识。当然,在中国这个现状条件下,孩子到了18岁还远远不能在社会上自立,不能真正进入社会,更没有经济的独立,这也是现状。对于这个现状我们要认可,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但是,一直的包揽,单纯在学业上获得一种资历,就过分高兴,甚至这样对孩子进入大学成为一种炫耀,我的确感觉,这是今天中国又呈现出来的一种社会现状的悲哀……
好多的事情应该是让孩子自己想和自己做,这本身就是实践,而家长的这种替代,更多的是满足了家长自己内在的心理的满足,一种认为是“我的”的内在需要的满足……
其实,人们心理中的“我的”是都存在的,只是“我的”的内容不同罢了,如何让自身有着一个更超拔的境界,什么是真正的“我的”,这,的确是需要我们来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且忌人云亦云一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