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人和事物的一切,都是在现实中,要想保留一点原来的感觉,只有记忆中的感觉,甚至,记忆中的感觉也会随着外界而风化。追求事物的本来,这是人在特定时候时常会有的一种心境,不会有的,就是有,也仅仅是风华过后的结晶,尽管结晶水没有全部丢失,这是因为“晶体”自身的结构特点和外部影响的程度。
小时候,不知是跟谁学的,愿意把一块有楞角的小石头,找一个地方埋下,做个记号,过些日子,再挖出来,一是说这些楞角没有了,平滑了,二是说可以变成当时喜欢的画石,在地上可以画画。对于平滑,当时还不知道风华的概念,但后来学了化学,走进当时离我们市区不远的英雄山,看到那些山石,有很多的平滑,经常联想我自己埋石的感觉,想这应该是风化的概念吗。
不知什么时候,风化的概念经常让我与人的心灵所连接。感觉着人对世事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当一些不得不的认识总在头脑中存在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人的灵性的存在,也是人生灵性的生活。好多时候,有些人不是不知而不说话,是保存个人的一些利益而不表明,这让我从小至今,无论负责与否,在一个场合的发言成了习惯性的我。以致在好多时候大家认为只有我说了,别人可以再说,当我没说的时候,也没人发言的时候,空场了,大家自然会把目光转向我。这样的时候,其实,我的内心也在风化着……
小时候的发言,是一种积极,事事争第一。其实,对我而言,心智的成熟,对事物思虑还是比较早的,早就放弃了表面的这些,外在的东西被风化掉了,能够保留的,是在外界的影响下我自身的结晶,即是:让我学会了放弃很多表面,灵魂深处的保留。
在生命的风化过程中,我更欣赏萨特的存在。一个人若是能够对于人与宇宙间理解得更为深切的话,比较深层的生命和浓重的理解,只有风化中的存在。
我一直珍爱人的性情,感觉着,这同样是标明人生高级存在的一个标识。人有追求,但不是任何一个思想的工具,人的心灵的自由存在,需要的是在一个社会过程中很好地体会和把握,才能让自己处在一个自我和社会相对融合融洽的位置。
人生在世,无论如何风化,风骨是要有的,且是自身。这一点灵魂至今还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