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筱然
筱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309
  • 关注人气:31,9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底话语:基点

(2008-04-12 15:07:48)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底话语
心底话语:基点
 
心底话语:基点   
 
近来,在心里越来越对人文想得多了。
 
最近,也发现好多地方用到人文这个词也多了。可人文到底是什么呢?包括人们天天在习着字,舞弄画,人文好像又到了一个玄虚的时期。
 
昨天,刚刚送来的2008第四期《读书》,在封面上,就有着《论卢梭》、《一场文化的光荣使命》、《政治智慧和意志》等文章的题目,一看题目就过瘾,顺手打开看,心中自然又有着关于人文的思考。
 
陈乐民的《论卢梭》,写得还是很简单流畅的,因为他文中所说的卢梭的这些著作基本都读过的,加上对于所论述的历史背景也应该算是熟知的吧(当然是读书来的,不是亲历,也不可能亲历)。一说人文,我会自然地想到卢梭,就如一说哲学,会想到康德一样,当然,人文自然包括哲学,何况卢梭就是在18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一气儿看了这几文,感觉心里有一种充实感。人文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个词语,若要再来贴近一些,应该是一个主义,是对人的知识的永远的追求。
 
近来,我总在想,自己感觉着最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呢?其实,对我来说,就是有着心灵的沟通,而这沟通是在随意当中,不是有意识的,不是刻意寻求的,更是没有什么专门的目的。我一直把这些看作是生命。心灵想得多了,也许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或许博上相通的人认识我要比现实中的有些人认识我更为贴切些吧。因为,写博,是我最真实的思想,尤其我所写的全部是即时的,没有事先想好的题目,没有任何的柜架,只是此时想的就是这些,我就写出来了。比如现在,也是这样。故我最喜欢的写作就是心灵的畅流。
 
我仔细体会过,也许,生命的基点就是如此了。所以,这样不感觉怎样,只感觉畅快。当灵魂有着这样的畅快之时,本身也就是幸福了。因,这是看到了这些文章,一下子勾起我现在的所写,这种交流虽然是在读文,却是十分地快乐。其实,这其中就是一个基点的问题。
 
人的交流自然是要有基点的,若是一篇文字,所包括的内容根本不知,是无法沟通的,没有沟通,也就没有这时的快乐。当然,很多人可以说,我根本就不想要这种快乐,我不想读这些文字。是的,这是个人所愿,但是,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真正快乐,是要懂一点知识,人文的知识是所有的人要能够知道的,我是这样想的,一个智慧的人,首先要懂得一点关于人的知识。的确,我知道我懂得的也是很少,并非是真正的智者。但,这个意识是有的,也不畏惧什么,灵魂的这种充填是一生的。
 
说到这儿,人是需要读书的,而读什么书,能够让自己的认识平实而扎实地奠基,我感觉,有着人类思想文化精华的书,是要读的,一些知识要能够融合的。这也是读书的基点,其他的书,是小菜。
 
人是一个多方面的,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同样,人可以是大江东去,也可以是晓风残月,但是,能够驾驭自己的,是厚实的人文功底。人要有所超越,思想是第一位的,而思想的超越自然来源于人文。这又是一个认识的基点……
 
人生的学习不是学习符号,人们的生存也不是简单的表象,更多的是在内在的,是要由表及里的。当今大学生,好像知道卢梭,狄德罗,伏尔泰等人的很少了,年龄长一些的,因社会的种种原因,也没能很好地读书,这些在好多人中更未知。近来,中国出现了一些快餐文化,于丹之类,真的,文化不是这样吸收的。看到这些现状,我好像感受到了中国的未来。梁漱溟等人在近百年前就搞着农民乡村讲习,而今天,连这些也不如了吧。也许,中国进化得真的不要这些了,而是快餐主义了。基点,在变化吗?
 
刚刚查了一下人文的定义: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



到了近代,人文这个词被用来翻译Humanism,
人文主义,这个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一些知识分子,在超越和反对中世纪欧洲宗教传统的过程中,把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作为一种依归,用这种办法来回皈世俗的人文传统。这些人就被称为“人文学者”,后来人文学者所做的学问就变成了“人文主义”,到19世纪的欧洲又有所谓的人文学科,20世纪英美的大学里面也开始出现所谓的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意思不是说人文的东西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而是说对于人的各面的一种求知、对于人的知识的一种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