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心底话语 |
钱理群,是我所熟悉的一个学者是教授,可有些细节,近年来我并不是太清楚,当我在朋友的博上看到了新民周刊的记者对他的专访,又一次有了深切的感受。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具有着批判的意识,每当说起批判,我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康德的“三个批判”,人没有批判的意识是不会进步的。就如知识分子,没有问题意识,不能对社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职责。在这个专访中,让我感受极深,一是作为一个学者,不论身分有着怎样的变化,而职责却是在的。二是,一个人的存在,不是一个个人如何,绝对与客观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密不可分的。在这儿,我看到了钱理群的家庭,看到了他的爸爸和其他人,我想,才会有他,这同样是一个自然存在的道理。这又一次让我感受到:真正的有责任感的学者,使命是使然的,也是他存在的必然。
钱理群在他离开北大以后,年龄虽然老了,但是,他所从事的研究却更深入了。钱理群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鲁迅,他说鲁迅“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因而是‘永远的批判者’”,而“这样的体制外的,边缘的批判者,是十分难得而重要的”。遵从鲁迅的传统,钱理群自己也愿意做一名思想界的战士,一个永远的批判者。
到民间去,是他的一个十分明确的思想和存在,而由这个思想变为一个有价值的行为…………带着温和的笑容,钱理群教授说起自己离开北京大学后,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的探索,“现在更进一步到西部农村,到小学了……”,因为“我们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城市的中、小学,特别是重点中学、重点小学,广大的最需要关注的农村教育反而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他的话引起在座的学院里面的“后学们”极大的兴趣,是什么让一个退休的北大教授深入到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去的呢?
有时,人们在社会上从事,总是在感觉要一些位置,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而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却是一个最最基本的内容,这就是为着民间来做事。离开了这样一个基点,一切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所做的事,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就如钱老所说,我并不能亲自去西部,但是可以间接的。作为他现在来研究中小学的语文,有意义吗?他早就是大家了!是的,特别有价值,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