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心底话语 |
尽管记载于其中的忧虑、敬畏等源初的哲理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那么诱人。语言学家们试图用数码技术留存住这些濒危语言,在有着描写主义语言学传统的美国,很多人在上世纪初就建立了完整的语言描写机制,再辅以高科技,似乎问题并不严重,毕竟历史上湮灭的语言不可,能在今天以数字信息保存鵶,令人顿生感恩心。
是的,死亡只不过是一种定义,活的语言存在于人群之中,必得有人使用才有生命力。如果是丧失了语言环境的的语言,就是保存了下来,也只是枯干的尸体,其意义则减少或全无了。
最近,德国对外关系研究所《文化交流》杂志发起的“世界最美的单词”的评选,中国的“呼噜”获得亚军,而土耳其的“Yakamoz”获得冠军,意思为水中倒映的月亮。这次评选是由德国教育与研究部发起的“人文科学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其标准是为别人语言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到的是行车人还在思考。
语言空间是什么?语言的生命何在?这不是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语言固化了人类的观念怀意义
,却间离了人类与环境的亲密接触,历史和为可以分离的知识,而存在本身却需要再度找寻。美国人与德国人在语言的认识上是不同的,美国人一如既往地用技术来挽救濒危的语言,而德国人却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其实,语言哲学家们最能体会的痛苦……
回到语言的感官性,寻求语言所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许可以练武技术的陷阱,真正留住语言的种子。
(注:该文根据《语言之死》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