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追求着精神富有的人,也许会有着灵魂的躁动。这躁动表现在在灵魂深处总是想搜寻着说不清楚的满足,当感受到灵魂的孤寂的时候,也许不是最大的躁动,而是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有着坚持,但灵魂时常又有着一些搏动,究竟该用怎样的位置把她安放……
我体验过这种情形,且生命只要在,这种体验也许在加深。我一直在想,真正的教徒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也多少有着渗透性的靠近,感觉,也许是人的灵魂自身的存在结果吧。
搜寻之时,再来简单重复过去的体验,找来原来的思想接受的深层来再读着,也许无济于事吧。这是不会自欺的。沟通,也许是有效的方法,让搜寻得到了解脱。偶尔看到了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灵魂,立刻躁动就停止了,而有了心灵的满足感。王小波的作品,当时就是给我起的这样的作用。从那个时候,还没有哪个思想能够进入我的灵魂来改变着什么。真实,有趣,这是我们人生的崇高,而非是利益的价值。
偶然翻阅,看到介绍高更的书《此前此后》的文字,也着实吸引了一番。介绍者说:这不是一本书,这样产不是出于哲学上的吊诡。这同样是他自己的评说。
这本书所着力描写的是他所见到的塔希提岛生活,那是他第一次远离欧洲大陆,远离他所厌恶的文明,他有理由相信他能够找到原始的美。他的结论是,在下岗工人文明的强大威力下,找不到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看到书评者的如此语言,我真的很想找来这本书读一下,领略作者的深层思想,自然也来满足我的灵魂。书评介绍了高更的此书的风格,一种很真实的风格,没有章节,刚刚开始,而又突然结束。好吧,有这样的书评做着启示,我有兴趣去找来读。领略着他的不凡之处。
有时我在想,要是我的英文好,可以支持原版阅读,这将是心灵最大的幸福。说到此,我才联想到,我一直喜欢学习英语,尽管我的水平距离应用很差,但兴趣依然,难道也有此隐在中?我不得其解。没有过奢望,只有脚踏实地地做事,在搜寻中满足。喜欢着水到渠成。
搜寻是一方面,而有了搜寻的得到,我们再来深入做,去读书,这又是另一番心灵的历练。在这个层面做着心灵的沟通,才是灵魂安放的一个位置。人生就是这样在悄然中有了满足,自然也有了浪漫,还有了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