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年来,一直没有谁能象王小波一样让人喜欢。他生前同样是孤清冷寂,而死后却是洛阳纸贵。他的《时代三部曲》几乎是在他离世的时候面世,在中国大陆没有什么奖项,却在读者中有着强烈的反响,在外也有着赞赏。
我对王小波的熟悉,就是他的离世,读到报纸上,报道了这样一位有思想,有才华,特立独行的人的去世,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思想,在不久买到了他的散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几乎那个时候,他的语言句句都是深刻而凝炼的。感觉着心灵是那样地沟通,喜欢他的自由、尊严、科学和理性,喜欢他的智慧的灵魂和追求艺术的崇高。我一直感觉,他对于人生有趣的解释至今没有人超越。
人活着是不能没有精神的,而精神的确立以及扬弃,是要有着某些代价的。一个人的文字要想让世人认可,没有高的思想境界,没有崇高的精神家园做奠基,是不可能的。王小波不是善于炫耀的人物,要是能够炫耀,他是就会去中国的名大学做事了。他同样是去的美国,且是较早些去的,他先期学习的专业是数学,最终却走上的人文的道路,这不能不说他思想灵魂的崇高。我想,崇高就崇高在他把知识当作人的精神食粮,而不是人自身的炫耀和标榜,他把知识消化以后,知道无论学习了什么是要对人类,对社会做点扎实的事情,而最最根本的事就是人的灵魂的塑造,所以,他回到了祖国,他在夜以继日地写着,最终,他累死了。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的延续,却在继续。人们追求崇高思想的过程要有着诸多的代价,这,就是最真实的说明。
十年已过,真的在回想着什么,我清晰地记得当时,读着这篇报道的心境。当时,我一字一句地读着,好像有了启智般的感觉,心中有着一股暖流,感觉着思想的升华。我把这张报纸保存了起来,过了多年,我还经常拿出来看,让心灵在这条路上宣泄。
今天,过了十年,人类的思想有着进步,但是我想,真正大师级的也许没有出现。在今天的世上,那些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中一夜成名的人,思想远不如小波的思想来得纯净、深刻和犀利。之所以不论社会是如何地喧嚣,人们的精神家园依然是喜欢宁静的自由。再过十年,2017年,也许这也是转瞬之间,是不是人们的精神依然对小波有着信赖。研究文学的人在说,从写作角度上讲,王小波是一个文学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鲁迅说上,也没有几个人。是的,人们的思想,对于社会也都是有着附着的,不会是空中楼阁。我在感觉,他的思想,在今天中国的大地上,越来越有着深入。是的,也许再过十年,会有着更深入的研究。
我期待着,再一个十年,或许有着更新的思想打开……